这些城市,开“卷”这张名片
时间:2024-11-18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次
酷热而漫长的夏日终于消退,时间步入金秋,长三角的影迷们便开始忙碌了起来。
9月16日,这个自1949年以来上海史上最强台风天,影迷们风雨无阻地奔赴影展,与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本人会面;9月底开幕的平遥国际电影展,召唤着青年影迷远赴山西,亲临一场关于中国电影的狂欢盛会;刚刚过去的10月后半月,影迷们最为奔波,杭州、苏州、上海几乎同时举办影展,他们精打细算着闲暇时间,研究车票与交通,在城市间辗转,累并快乐着。
自疫情后,电影节展似乎变得频繁而多样了起来,而影迷们也为此投入了更高昂的热情。电影节展只是艺术电影迷这一小众圈子的自娱自乐吗?一个城市举办电影节展对其发展有何意义?
自创立之初,电影节便有以城市命名的传统。
发端于1932年的世界首个国际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就以著名的意大利旅游城市威尼斯命名。随后的戛纳电影节,让法国南部的一个滨海小镇家喻户晓。
城市是电影节的核心发生地,也是电影节的名称,城市的自身气质与电影的文艺属性相互渗透,成为彼此的重要注脚。此时,已然无法区分,到底是城市成就了电影节,还是电影节装点了城市形象。
上海国际电影节也以“上海”命名,创立于1993年10月,随后第二年被定级为国际A类电影节(世界共有14个A类电影节),即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自2001年起更改为每年6月举办。
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落地于上海并非偶然。中国电影诞生于上海,也将继续借由上海城市的国际化发展,迈向世界:上海总体规划对上海的定位是“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今年举办第八届的平遥国际电影展(简称“PYIFF”),并没有沿用国际电影节多以国际大都市作为举办地的惯例,发起人贾樟柯在其家乡山西选择了小县城平遥。
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四大古城之一,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恰恰是古县城所具有的独特乡土景观,让电影节接了地气。正如贾樟柯所说:“很多的电影节都是选择在歌剧院开幕、闭幕、举办各种仪式,它和平遥这种到了秋天就开始生火,一个活化的古老县城是不一样的。这里有自行车,有遛弯的大爷……这既是一个电影中故事发生的场景,同时也是电影节的场景,它让电影中的场景和电影节发生的场景重合。”
平遥国际电影展自2017年成立以来,吸引着全球影人与全国影迷相聚于此,欢度这个一年一会的电影派对。据统计,2018年全县电影票房比2017年增长了550%,全县共接待游客人数1548.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38%,全县旅游总收入180.78亿元,增长20.15%,2020年至2022年,被列入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平遥,正是通过文艺节庆带动了旅游产业发展,“平遥国际电影展”这张文化名片,为底蕴厚重的古城形象,增添了灵动的一笔,使其拥有了当代意义与国际属性。
于10月25日至27日举办的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简称IDF),则有别于上述电影节,虽然也集评优、展映、论坛、提案、工作坊于一体,但是专注于纪录片这更为小众的门类,举办地点也集中在杭州西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校内。
今年的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为第七届,邀请了来自20个国家的87位嘉宾,向公众免费展映了来自36个国家的44部纪录片,其中37部纪录片在5分钟内预约满额。以杭州的“西湖”命名,为电影节增添了东方诗性与文化想象,而纪录片这一更具现实关怀与人文理想的电影类型,让杭州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维度与内涵。
“电影节”所具有的综合功能与国际传播属性,为城市带来了一张可向外推介的“城市文化名片”,而“电影展”以影片展映为主,让城市内部及周边的城市居民,拥有更为丰富的文艺活动与文化生活。
10月下半月至11月上旬,长三角地区每个周末都有城市在举办电影展,电影选片为国内外优秀艺术电影,这些艺术电影除了部分曾在其他电影节展放映外,鲜少亮相国内大荧幕,而国内商业院线现行的市场导向模式,难得有艺术电影可以从中突围,这让影迷们都格外珍惜电影展的放映机会。
今年的“青年电影周”于10月18日—24日在杭州举行,该IP由浙江省运营多年,除了青年电影人影片创投之外,还展映了20部国内外优秀影片:已故日本动画导演今敏的代表作,4K修复版《红辣椒》,开票后不久即一抢而空,主办方为顺应影迷呼声决定加映一场;长达7个半小时的4K修复版《撒旦探戈》,让影迷们在沉郁的电影氛围中,完成了一场令人屏息的观影马拉松。
随后开幕的是:上海的德国电影大师展、苏州的国际修复电影展、无锡的法国电影展。
2024德国电影大师展,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继“2022法国电影大师展”、“2023西班牙电影大师展”之后,推出的系列日常影展,并将该放映活动升级为SIFF SCREENING品牌,影展连续两个周末放映了5位德国电影大师的8部经典影片。
国际修复电影展,是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与江苏省电影局共同主办,始于2020年,是全国唯一以修复为主题的电影展映活动。今年,苏州5家影院共放映16部、52场中外经典4K修复影片,包括《铁扇公主》《党的女儿》《七武士》《七宗罪》等。
除了这些影展活动,一些集结了策展力量与放映机构的艺术联盟组织,也会不定期地在周末放映艺术电影——长三角地区主要为“上海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与“苏州艺术人文影院联盟”。
2020年,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发起了“周周有影展”计划,在全年52个周均策划了影展活动,包括海外展、专题展、大师展,成为全国首座每周都有电影展的城市,但多少受到疫情的影响,该计划未在次年延续。尽管如此,“上艺联”依然不定期地在周末放映优秀艺术影片。
艺术电影包括作者电影、独立电影、实验电影、独立纪录片等,如果说电影是艺术、技术和经济的结合体,那么,艺术电影则更接近于严肃艺术,具有更强的作品属性。由于艺术电影不追求感官冲击与娱乐消遣,注定了艺术电影的受众有一定局限,但其独特的艺术探索与理论关怀,使得它在知识分子中有着稳固的观众群。电影展通过影院放映的方式,让这部分观众更深入地介入线下空间,从而取得与其所居住城市甚至周边城市,更为深层的认同与联系。
不仅仅影迷渴望电影展,城市也需要艺术电影。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一书中认为,在城市的历史进程中,城市文化一直是城市发展的强大推力和核心所在,在未来,城市文化将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被赋予更崇高的使命,一座仅仅具有“功能”而无“灵魂”的城市,难逃衰弱与被取代的命运,而城市文化是城市灵魂的依托,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
艺术电影恰恰能丰富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深化城市的文化内涵,可以吸引更多元的城市人口,提升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在北京、上海这两座艺术电影放映大本营之外,杭州、苏州、无锡等城市,在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果的当下,不约而同地引入电影展,以寻求城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新突破。
除了上文提到的电影节展、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艺术电影在国内放映的第三个主要渠道,是单体艺术影院,包括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上海电影博物馆、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及百老汇院线在各地建立的旗舰影城,这些影院会在当地城市进行艺术电影的日常化放映。
其中放映最为频繁、影片资源最为丰富的,当数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由于其官方背景,放映不需要批文,在月末即可公布下个月整月的片单。
对于长三角影迷朋友来说,2024年最大的好消息莫过于,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于6月6日在苏州姑苏区开馆,这意味着往后的每个周末,都可以在苏州观看艺术电影,不再需要苦苦等候不定期的“电影展”。
江南分馆除了放映国内外艺术电影,还策划了院线新片、戏曲电影、中国老电影等单元版块,邀请更广泛的市民群体走进艺术影院。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以苏州为取景地的影片放映,如《盘丝洞》《小城之春》《游园惊梦》等,让电影中的苏州影像在苏州城市空间中再次呈现,其间阻隔历史岁月让人玩味,市民对苏州的认知也有了新的想象维度。
除了影片放映之外,江南分馆在苏州落地的更大意义,在于它让艺术电影放映在城市中有了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载体,对于苏州城市来说,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坐标,而在影迷心里,则是一处重要的精神家园。
江南分馆坐落于苏州老城区的运河旁。这里至今依然保留着宋代《平江图》中“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江南分馆属于该地段的一个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平面轮廓与楼层的基础上,用“穿孔板”材料来设计建筑立面以及内部装饰,在视觉效果上再现帷幔的下垂质感、苏绣的布艺肌理,以传递江南水乡的柔美与沉静。
设计师王哲这样解释他的设计理念:“可以说这里是国内第一个把观影和古城风貌完美融合的场所,我们立意把这里打造成真正的电影爱好者的天堂。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它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性格’和’表情’。”
可见,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不同于大剧院、博物馆等大多数城市都配套的“常规”文化设施,也不同于繁华地段的商业影院,而是以“艺术电影”这一特殊文化类目为主题,建立的独具个性的文化空间与文化符号,这也契合了苏州城市的定位: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
对于影迷来说,江南分馆则是一处具有情感连结与依附的城市“场所”。“场所”是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的概念,因为人们在此停泊、交往,从而具有了由重复和熟悉而建立起来的呵护属性,比如公园、市场、街角、杂货店、客栈等。艺术影院正是影迷们相聚的地点,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城市从而具备了温度与质感。
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是什么》一文中指出:“相较于城市与自然环境、城市与公众精神价值之间的关系,城市的设计和经济功能是相对次要的……城市不仅培育出艺术,其本身也是艺术,不仅创造了剧院,他自己就是剧院。”如此,电影节展、艺术电影,正是城市这所“剧院”需要不断上演的重要剧目。
来源:江南智造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