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林业蓝皮书》发布: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时间:2020-06-09来源:社科院专刊 作者:acebm 点击: 次
5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生态林业蓝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林业发展取得可喜成就,国家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森林保护制度日趋完善,生态林业质效双升。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生态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林业产业水平较低,生态林业体制机制仍需健全,生态林业发展仍面临挑战。为此,蓝皮书建议,健全森林生态保护评价机制,细化森林生态重点保护区域,通过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调动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加快生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增强经济林材高端供给能力,加快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有序发展林业特种养殖,促进林产品加工业升级,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积极发展森林康养,抓好以林草产业为主要方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生态林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林区管理信息系统和生态指标、灾害防治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加快卫星图像、地理信息、物联网采样、信息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标志物等技术类应用;加快以国家公园制度为主导的森林保护体系制度建设,加快实行国家公园分类管理,建立申报、审批、评估、巡视和汇报制度,开展国家公园宏观指导,实现全国整体的自然保护统筹规划;加快森林人才队伍培养,探索优秀林业科技人才培育模式和基层服务模式,提高科技人员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蓝皮书根据森林生态、森林保护、生态林业受重视程度、林业产出和林业产业效率5个一级指标及21个二级指标,设计了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利用指数“三步法”计算生态林业发展指数。经过测算,全国生态林业发展指数稳步增长,从2011年的31.57上升至2017年的51.63,增长了64%;受益于生态保护区建设,森林生态发展指数稳步提升,从2011年的6.92提高至2017年的7.43;得益于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建设森林公园以及加强森林病虫害和火灾防治、森林绿色发展等工作的推进,全国总体的森林保护发展指数在2017年达到近年来最高点7.32,比2011年增长19.8%;从各项生态保护工作对指数的贡献来看,人工造林是中国生态保护最重要的措施,人工造林指数从2011年的2.75上升至2017年的3.52,上升幅度为28%,退耕还林指数增长幅度最大,从2011年的0.31上升至2017年的0.51,增长幅度为65%。
在发布会点评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安全和公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准确可靠的数据基础上开发计算生态林业发展指标体系,对我国林业发展进行科学评价,是生态文明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值得肯定和推广。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九庆表示,蓝皮书对我国生态林业发展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描述,内容十分丰富。他谈到,在学术研究中,评价指标体系过于庞大将增加其操作难度,因此应注意关键指标的设计,尽量精简关键指标的数量,提升其精确性和可行性。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铁铮认为,此次发布的蓝皮书既有宏观论述又有微观佐证,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评价,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