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发布
时间:2021-08-24来源:中国社科院 作者:acebm 点击:
次
7月30日,《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发布会暨面向2035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灵桂出席发布会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介绍《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一书主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主持发布会。与会学者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界定、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何推进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丰富科学内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
王灵桂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就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还是新时代新阶段,始终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初心使命。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如何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解决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弱项和短板、重点与难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仍将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并将其作为“四个现代化”的基础。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努力探索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丰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既非农业现代化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有机耦合而成的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交融的整体,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魏后凯表示,农业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是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生态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全面覆盖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
王灵桂指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综合性工程,也是一项不可一蹴而就的事业。要清醒认识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各种挑战,准确认识到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难度,科学有效化解巩固脱贫成果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矛盾,及时研究如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衔接、如何落实推动实现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部署等新时代新课题。
多措并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指出,要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分阶段分类协同推进,加快补齐短板。聚焦重点领域,在生产供给、科技创新、绿色可持续、城乡统筹、项目引领、资金投入、改革驱动等方面,提供长期有效的制度供给。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认为,下一步,应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度保障体系,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从财政税收政策、金融保险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科技部出台的《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5%以上;到2035年,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科技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徐小青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最核心的问题是通过机械、生物化学以及AI等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根据定量预测,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最大概率年均增长率为6.7%,预计2035年将达到15915美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结合农村调研实践,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农村现状尤其是农民现代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应重视农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能不能实现取决于农民现代化能不能完成。
从内涵上讲,农民现代化不仅指农民生活要富裕,还应涵盖农民在文化、健康、就业、政治、社会等多个维度上实现现代化的要义。《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指出,现阶段,推进我国农民现代化既有制度与乡村建设层面的外部阻碍,又有来自农民自身的内部阻碍。诸多体制机制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农民现代化基础浅、起点低、短板多、进展慢。因此,建议推进我国农民现代化应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为着眼点,以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着重从破除体制机制“瓶颈”、推进村庄建设与引导农民观念行为改善三个方面着手。
推动实现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要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李周认为,生活富裕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持续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较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到现代化能否实现,属于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指出,2021—2035年应重点关注如何消除要素市场扭曲,尽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劳动力、资本、信息要素市场。从国际经验看,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抓手是人力资本,为此需向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专业技术、营养摄入、精神健康等方面倾斜。
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在面临城乡工农差距过大的问题时,纷纷开始强调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认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要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他将农业基本现代化定义为农产品的质量、农业生产效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将农村基本现代化界定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致辞。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介绍《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一书主要内容。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主持发布会。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据赵剑英介绍,《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编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年度研究报告。本年度报告的主题为“面向2035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该系列报告的第6本。此前出版的5本报告相继与国外出版社签约,“走出去”,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三农”问题的窗口。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联合主办。7月30日,《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发布会暨面向2035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灵桂出席发布会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介绍《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一书主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主持发布会。与会学者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界定、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何推进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丰富科学内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
王灵桂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就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还是新时代新阶段,始终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初心使命。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如何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解决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弱项和短板、重点与难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仍将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并将其作为“四个现代化”的基础。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努力探索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丰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既非农业现代化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有机耦合而成的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交融的整体,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魏后凯表示,农业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是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生态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全面覆盖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
王灵桂指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综合性工程,也是一项不可一蹴而就的事业。要清醒认识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各种挑战,准确认识到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难度,科学有效化解巩固脱贫成果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矛盾,及时研究如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衔接、如何落实推动实现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部署等新时代新课题。
多措并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指出,要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分阶段分类协同推进,加快补齐短板。聚焦重点领域,在生产供给、科技创新、绿色可持续、城乡统筹、项目引领、资金投入、改革驱动等方面,提供长期有效的制度供给。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认为,下一步,应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度保障体系,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从财政税收政策、金融保险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科技部出台的《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5%以上;到2035年,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科技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徐小青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最核心的问题是通过机械、生物化学以及AI等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根据定量预测,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最大概率年均增长率为6.7%,预计2035年将达到15915美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结合农村调研实践,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农村现状尤其是农民现代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应重视农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能不能实现取决于农民现代化能不能完成。
从内涵上讲,农民现代化不仅指农民生活要富裕,还应涵盖农民在文化、健康、就业、政治、社会等多个维度上实现现代化的要义。《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指出,现阶段,推进我国农民现代化既有制度与乡村建设层面的外部阻碍,又有来自农民自身的内部阻碍。诸多体制机制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农民现代化基础浅、起点低、短板多、进展慢。因此,建议推进我国农民现代化应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为着眼点,以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着重从破除体制机制“瓶颈”、推进村庄建设与引导农民观念行为改善三个方面着手。
推动实现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要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李周认为,生活富裕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持续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较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到现代化能否实现,属于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指出,2021—2035年应重点关注如何消除要素市场扭曲,尽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劳动力、资本、信息要素市场。从国际经验看,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抓手是人力资本,为此需向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专业技术、营养摄入、精神健康等方面倾斜。
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在面临城乡工农差距过大的问题时,纷纷开始强调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认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要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他将农业基本现代化定义为农产品的质量、农业生产效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将农村基本现代化界定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据赵剑英介绍,《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编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年度研究报告。本年度报告的主题为“面向2035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该系列报告的第6本。此前出版的5本报告相继与国外出版社签约,“走出去”,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三农”问题的窗口。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