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看“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合作》智库报告在京发布
时间:2017-05-19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作者:王牌智库 点击:
次
2017年5月16日,《匈牙利看“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合作》智库报告发布会于在北京举行。发布会由中国欧洲学会中东欧研究分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和16+1智库网络秘书处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欧研究院院长黄平担任主持。匈牙利驻华大使齐丽女士出席发布会,并就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及中匈关系的发展作主旨发言。随后,智库报告主编、中国欧洲学会中东欧研究分会秘书长、中国-中东欧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陈新博士介绍了报告的产生背景以及主要内容。报告的作者之一、应邀来华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智库会议的匈牙利经济研究院主席维尔戴什·安德拉西向与会者介绍了匈牙利的经济发展状况。
本次报告立足于匈牙利的视角,邀请了匈牙利的著名智库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撰写文章,阐述他们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中东欧机制的理解。
报告的第一个亮点是匈牙利驻华大使齐丽女士为报告撰写前言。齐丽大使认为,世界经济的重心正从西方转向东方,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在此过程中,中国是世界关注的焦点。2010年,匈牙利政府决定,除了传统的欧洲市场之外,有必要重点发展与东方国家的经贸关系。这就是匈牙利的“向东开放”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中国作为匈牙利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匈牙利的“向东开放”政策可以与“一带一路”对接。因此匈牙利很早就表示愿意为“一带一路”倡议作出贡献,并成为欧盟第一个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
报告的第二个亮点是经相关授权,收录了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多和匈牙利央行行长毛托尔奇·捷尔吉关于“一带一路”和对华关系的相关重要发言。2017年1月,在拉姆法鲁西论坛上,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发表了主旨演讲。该演讲被收录进报告中。欧尔班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的崛起在欧洲引发了对一个问题,即是否愿意接受中国崛起这一事实。欧尔班认为欧洲并没有从中国的崛起以及英国脱欧和“美国至上”中吸取经验,而是耗费了大量精力去解释目前的局势并不是真实的,或者即使这是真实的,这一现象也仅是暂时的、没有基础的。实际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和政治已经经历了一个范式的转变,即从单一权力中心向多权力中心的转变。今天,欧洲国家是否成功便是衡量它们能够多迅速地实施这一转变。有些国家反应很快,有些反应慢一些,而还有一些国家还在被叫醒的过程中。伴随着这一范式的任何转变,会出现一种局面,即旧秩序的追随者必定同新秩序的追随者进行激烈争论。多中心的世界秩序意味着多种发展模式,也会带来很多机会。中国就是其中的一个中心。欧尔班指出,中国不是一闪而过彗星,而是一颗恒星,这颗恒星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内在全球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欧尔班认为中国的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匈牙利模式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即政治稳定、严格的财政政策、工作福利社会和向东开放。而向东开放的核心不是贸易,而是尊重。欧尔班指出,那些不能接受尊重应该优先于意识形态的人永远不可能向东开放,因为他们不理解东方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匈牙利人有特殊的视角,能够理解中国发生的事情。
报告的第三个亮点是邀请两位匈牙利前驻华大使撰稿。库绍伊·山道尔曾于2008-2014年担任匈牙利驻华大使,亲身经历了“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的酝酿和发起过程。他认为,中国与16个中东欧国家的跨区域合作在六年中经历了建立、稳定和深入发展的阶段,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一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同时也有一些新的、独特的特征,这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在不断变化的区域和全球环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迫切需要一个有所改善的全球化模型的情况下,“16+1合作”参与者的利益和动机将会不断演进。库绍伊大使总结了一些发展经验,并指出了保持“16+1合作”活力的几个主要任务。任务集中在双赢的经济合作、加强跨区域特征、化解欧盟的误解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方面。这些任务的完成能够保障并改善未来“16+1合作”框架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