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NEWS

以金融赋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时间:2025-03-04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明确提出“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强调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乡村发展资金瓶颈,包括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等,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金融不仅是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更是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力的关键引擎。近年来,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银行信贷为主导、多元金融工具协同发力的格局。数据显示,2024年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4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突破1500亿元,为1.4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 。农业银行、中信银行等机构通过创新“惠农e贷”“五融协同”等服务模式,累计为数百万农业主体授信超8500亿元,覆盖粮食生产、特色产业、农机装备等多个领域。

然而,当前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仍面临多重挑战。农村金融需求分散化、信用体系不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缺失等问题突出。例如,农村地区银行网点较少,农户贷款获得率不足,仍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困境。此外,农业天然的高风险属性导致金融机构惜贷现象普遍。这些堵点制约了金融活水向乡村的精准“滴灌”。 在此背景下,要完成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需要更好发挥金融的作用。

普惠金融是将金融活水引向广大乡村地区的关键抓手。多家农商行推动金融服务从乡镇向村庄渗透,通过整村授信、产业链金融等模式,将金融资源嵌入农业全生命周期。例如,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整村授信”模式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为145万农户预授信超230亿元,有效激活了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农商银行基于村集体信用档案开展批量授信,本质是通过信息生产降低交易成本,实现金融资源与农业生产的精准匹配。这些实践表明,通过创新数字化手段降低服务成本、构建信用评价体系,能够显著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可及性。

《意见》提出“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支持力度”,这为金融工具组合创新提供了政策空间。例如,中信银行推出“股债贷投”综合服务平台,为生猪养殖企业整合30亿元资金,实现全产业链融资。

此外,在多元化金融工具协同发力方面,资本市场也在发挥重要作用。2024年闽东红集团成为国内首家在美上市的茶企,募集资金700万美元;柘荣县通过“保险+期货”项目为生猪养殖提供2632万元风险保障;云南咖啡产业通过“期货+保险+信贷”模式锁定价格风险;陕西苹果产业运用供应链金融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未来需进一步畅通涉农企业上市融资渠道,完善农产品期货品种体系,推动形成“银行信贷+农业保险+资本市场”的全链条支持网络。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背景下,金融工作要明确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注重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振兴。金融提供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更要注重通过风险管理、产业链整合和数字化赋能重塑农业价值链。



上一篇:建行上海市分行为建设项目打造“咨询+监管+金融”服务体系

下一篇:银行业与民营企业发展如何实现“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