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说城||热烈庆祝汝州“张公巷窑”考古发掘启动即将揭开千古谜团
时间:2017-08-31来源:王牌智库 作者:acebm 点击:
次
6月21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启汝州张公巷窑考古发掘,新华社、央广网、人民网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引起中外陶瓷研究者和爱好者密切关注。
据了解,张公巷窑被认为“高度疑似为北宋官窑”,考古刚刚开始,引起各方瞩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1日重启“高度疑似为北宋官窑”的汝州张公巷窑考古发掘,引起国内外陶瓷研究者和爱好者关注。
“虽然张公巷窑的重要学术地位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其性质还缺乏统一认定,希望通过这次深度发掘,能够确定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和窑业性质,解决北宋官窑的相关问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在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启动仪式上说。
“这是一次具有明确学术目标的考古活动。”考古队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文军说,“确定张公巷窑的时代、解决学术争议,是最主要的学术目标。以往的发掘面积太小,地层分不太清,此次力争‘搞准’张公巷窑的性质,‘卡死’其年代,进一步揭示遗址的分布、布局和文化内涵。”
1999年夏,汝瓷故乡河南省汝州市区张公巷与东大街拐角处居民建楼挖地基时发现稀有瓷片,当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对瓷片进行研究后认为价值重大,遂上报河南省文物局。
此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4次对张公巷窑进行考古发掘,于2004年取得重要收获,发现宋元时期有别于汝窑的全新青瓷器和窑址,引起中外古陶瓷专家高度关注,认为极有可能是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的官窑,即宋徽宗皇帝“京师自置窑烧造”的北宋官窑。
尽管全部被压在密集的民房之下,张公巷窑遗址分布范围和区域无法探明,但鉴于其出土青釉瓷器十分精美,有可能是北宋官窑,200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我国唯一一处不明保护范围的“国保”。
青釉瓷是张公巷窑烧制的唯一产品,出土器物有10多个器类20多个品种。釉色可分为淡青、青绿、灰青、卵青和极少淡天青,常见的以薄胎薄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强。胎骨有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几乎不见汝窑的香灰胎,胎质细腻坚实,为汝窑所不及。
但以往的考古发掘充满了遗憾:由于拆迁困难4次发掘总面积不足300平方米,无法确定张公巷窑的年代,遗址分布范围和区域难以知晓;没有发现窑炉和作坊,出土青瓷虽然精美但器物太少,品种不够丰富,张公巷窑的性质难以确定。
一桩悬案和一系列难题摆在中外古陶瓷专家面前,“北宋官窑”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金代官窑,还是元代官窑?中国陶瓷制造业在宋代登峰造极,宋代青瓷有着怎样的发展谱系?甚至格调高雅的宋徽宗皇帝有着怎样的审美意识,都是学者们感兴趣的话题。
张公巷窑发现之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距其20公里的宝丰县清凉寺村发现北宋汝窑,张公巷窑与汝窑以及南宋官窑有着怎样的关系?学者们为此争论不休。
2016年8月以来,汝州市投资2亿元启动张公巷拆迁安置工作,拆迁面积近2.9万平方米,涉及200多户居民,为张公巷窑考古提供了新契机。
汝州市市委书记高建军:“张公巷窑目前已具备考古发掘条件。希望通过深度发掘张公巷窑遗址,筹建大型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为全世界汝瓷爱好者提供一个更好的观赏、研究、体验的平台。”
河南汝州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
千年古窑再揭神秘面纱
央广网记者:胡晓辉、雷燕超
发掘古窑秘密,再探汝瓷发展,进一步揭开张公巷窑神秘面纱。今天上午,河南汝州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仪式在张公巷遗址发掘现场启动。
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部,该窑址是一处北宋神宗——宋徽宗年间专门供御用而烧制的重要官窑遗址,目前是河南省发现的唯一的一处“北宋官窑”遗址,也是我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产品种类最多,烧造工艺最高的窑址。该窑址虽然烧造时间较短,但制作规格要求较高,工艺制作精良。
汝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古迹众多,文化积淀丰厚,是中国汝瓷文化之乡。出土于汝州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全国64件不可出国(境)展出文物之一。原产于汝州的汝瓷,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汝瓷、汝石、汝帖,并称“汝州三宝”,享誉海内外。
据了解,目前,汝州市境内发现的瓷窑址多达40余处,而张公巷瓷窑址的发现和发掘,有望让历经沧桑900余年汝瓷窑再次展现璀璨光芒。
2000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在河南汝州张公巷配合民房改建工程进行小范围的考古发掘,发现一些类似汝窑瓷器、窑具和素烧坯残片,遂引起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高度重视。
2004年2月至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张公巷东、西两侧分别开挖探方两个,发掘面积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基4座、水井4眼、灰坑79个和过滤池1个,出土了一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可复原瓷器和具。这次发掘所揭示的地层堆积复杂,遗物种类繁多,从唐宋到金元,直至明清各个时期的文物标本都有出土,但只有类似汝窑的青釉瓷器,才是张公巷窑烧制的唯一产品。
张公巷窑青瓷器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浅淡,釉面玻璃质感强。胎骨有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胎质细腻坚实。器形有碗、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盏、盏托、堆塑熏炉、套盒和器盖等。而两种花口盘、椭圆裹足洗和四方平底盘等则为汝窑所不见。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外裹足的较少,器底有支钉痕的呈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支钉分别为三、四、五和六枚。
本次考古发掘活动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汝州市委、市政府主办,汝州市文物局承办,来自国家及河南省陶瓷和考古行业的专家代表出席了启动仪式。仪式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主持,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天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分别上台致辞,汝州市委书记高建军宣布启动仪式开始。
2016年,汝州市投资将近2个亿,对张公巷窑址上的200多户居民进行拆迁,划定了核心区28860平方米的范围,我们认为再次发掘的时机已经成熟,张公巷瓷窑址重见天日的时候已经到来,这对于汝瓷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天富
汝州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启动
千年之谜有望解开
汝、官、哥、定、钧是我国宋代时期的五大名瓷,其中,汝窑、钧窑、哥窑、定窑的窑址都已经被考古界发现,唯独北宋官窑窑址一直是考古界的一道“谜题”。6月21日上午,随着汝州市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仪式的启动,备受各界人士关注的张公巷窑址第四次发掘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届时,这一千年之谜有望解开。
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部,西北距唐宋时期的汝州州衙遗址约1500米。2000年,张公巷窑址被发现,分别于2000年春、2001年夏、2004年春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三次考古发掘面积很小,出土以瓷片居多,极少整器,但胎之薄、釉之美已经震惊学界,业内人士对2017年的重新发掘充满期待。”出席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启动仪式的相关专家表示,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围绕张公巷窑的性质、年代、瓷种等也存在不少争论,诸多谜团有待此次发掘揭开。
汝州市委书记高建军与与会专家交流张公巷瓷窑遗址相关情况。
据了解,张公巷窑青瓷器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浅淡,釉面玻璃质感强。胎骨有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胎质细腻坚实。器形有碗、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盏、盏托、堆塑熏炉、套盒和器盖等。
与会专家参观2004年发掘的张公巷T2、T3探方。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表示,由于前几次发掘面积太小,发掘成果甚微,长期以来对于张公巷窑的性质,还缺乏统一的认定,许多谜团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来解开,但张公巷窑的重要学术地位毋庸置疑。希望通过这次深度发掘,能够确定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和窑业性质,解决北宋官窑的相关问题。并为筹建大型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汝瓷之都”文化名城创造有利条件,也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汝州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启动,千年之谜有望解开。
汝州市正在着手编制张公巷保护性展示工程规划,积极争取2018年国家专项补助资金。随着张公巷瓷窑址的发掘进展,采用边考古发掘,边阶段性保护展示的方法,真实全面的展示张公巷瓷窑址的陶瓷烧制文化和艺术风格。
“预计今年年底,根据考古发掘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科学编制张公巷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力求让张公巷瓷窑址“活起来”,并结合汝州“建设汝瓷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建立一个文物保存状况良好、基础设施完善、拥有独特人文感观的优秀文物保护展示区。同时,根据考古发掘进度,逐渐向公众开放展示,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汝瓷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汝州市副市长杨英武
“汝瓷复兴”顶层设计方案
主题城市
汝瓷复兴计划核心关键词
一街 三点 一带 两镇
一街
活用汝瓷,抢救性保护十里长街中大街
三点
文庙(汝官窑)
张公巷遗址(官窑)
将台街(柴窑)
一带
汝瓷文化产业带
两镇
大峪镇(中国收藏小镇)
蟒川镇(中国汝瓷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