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说城 NEWS

睢县人文,襄陵感怀

时间:2020-08-21来源:紫荆山下 作者:袁超 点击:
  河南睢县地处豫东平原,因北湖而闻名,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水域靓城。而睢县又是王牌智库在河南商丘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顶层设计蓝图,不仅绘就了睢县一个北方水城,还打造了一个中国北方“鞋都”,可见,睢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再造一个产业之城、水域之城、文化之城、艺术之城……今日转发分享河南省总工会袁超先生的美文“襄陵漫笔”,作者站在宋襄公陵前,抚今追昔,文思漫笔,睹物思人,浮想联翩,人在画里游,文采史中飞。文中追思睢县历史名人……由春秋五霸的宋襄公“仁”战义举说开去,集纳宋襄公、袁可立、汤斌等睢县先贤之仁义礼智信的人文光辉,表达一方水土一方睢县人文风骨!文章充溢着哲理与思辨。大开大合,放的开,收的笼,可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笔视野开阔,语言典雅,有弹性和韧性,留余想象空间。豫东睢县,人文荟萃,一个美丽的新睢县,新人文,新画卷,徐徐展开……
 
  襄陵·遐想
 
  也许,人类世界就是这样,无论有多少失望和痛苦,总有一些人在坚守着那方净土。
 
  做梦也没想到,宋襄公的陵墓一一襄陵,竟然就在距我家老宅不足一公里的北湖中心岛上。
 

 
  睢县北湖,有着近5000亩水面。四周绿柳成荫,汉白玉栏杆发着亮光。若遇阴雨天气,湖面上烟雨笼罩,神秘莫测。湖上漂浮着一个岛屿,岛上亭台楼阁,树荫覆盖。一座长长的五孔桥把小岛与陆地连接起来。
 
  走过五孔桥来到岛上,迎面是一个小广场,广场正前方是一个高台,上写“望母台”,是当年宋襄公思念母亲时,用来瞭望母亲所在方向的高台。
 
  刻有“仁德垂范”的石牌坊后面,是一座高大的圆形陵墓,旁边一通石碑上刻着“襄陵”二字。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的陵墓。
 
  襄陵是根据历史记载,近些年才在原址上修复起来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夏至那天回乡探亲,游览北湖来到岛上,无意中看到襄陵,直把我惊得瞠目结舌,原来名垂千古的宋襄公竟然是睢县人的先祖。
 
 
  宋襄公之所以世人皆知,缘于著名的“泓水之战”和他仁慈的作战思想。
 
  公元前638年10月,宋国国君宋襄公率兵与楚军战于睢县与柘城边界的泓水。楚军过河时,混乱不堪,大臣建议说,打吧。宋襄公说不可;等楚军过河上了岸,军容不整,丢盔卸甲,大臣又建议说,打吧。宋襄公说,不可;待楚军整理好队列,两军交战时,宋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宋襄公也受了重伤。次年因伤重死于睢,嘱咐葬于望母台附近。
 
  宋襄公虽然失败了,但他始终高举仁义大旗,坚持“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的作战思想。就是说,战场上不许再次伤害受过伤的人,不能抓年龄大的人做俘虏,我虽然有可能再次失败,也决不进攻没有整理好队列的军队。
 
  我是在读大学时知道宋襄公的。那时老师专门抽出一些历史名篇解读,其中就有《左传》中宋襄公的故事。受一些名人观点影响,不少同学把“宋襄之仁”作为一个历史笑料谈论,还把一位三十多岁有几根白头发的同学戏称为“二毛”,由此记忆更为深刻。只不过年轻时读书不求甚解,不知古襄邑就是自己的老家睢县,宋襄公正是自己的同乡。
 
  当时我就心存疑虑。宋襄公谨守传统作战规矩,宁愿国破身亡也不乘人之危,这怎么能是“愚”呢?
 
  春秋后期虽然“礼崩乐坏”,但人们思想上依然向往春秋早期那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战方式。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然后等双方军队列阵完毕,再堂堂正正对决,有点类似“决斗”。对不顾及仁义道德的“诡诈奇谋”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小人所为。楚国因为不守信义,被诸国不齿。也为后来的城濮之战中楚国战败埋下了伏笔。
 
  襄公之后再无义战。为了取胜不设底线,不择手段,投机取巧的坏毛病,战国以后大行其道。
 
  宋襄公去世后,周天子赐予他“仁德垂范”的盛誉,孟子根据当时诸国的意愿,把宋襄公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司马迁将其载入《史记》。
 
  然而,“不以成败论英雄”和“成王败寇”的争论并没有因各年代伟人的“定调”而终止。
 
  关系最好的同学了解我的心思,开我玩笑说:“你咋与他一样,这么死脑筋?当时诸侯各国很多都不守约定了,他还坚持,不输才怪。”
 
  是啊,面对急功近利的人心和世风日下的社会,不思变通、固守规则的老实人只能是输的下场。
 
  站在宋襄公陵前,我灵光一闪、突发奇想。外地人总说睢县人艮,耿直,憨厚,难道历史上流传的“宋国遗风”都随着襄公遗骨集中沉淀在这块土地上了吗?
 
  这个“艮”,应该是贬义词,近乎于傻。是过于认真,遇事不知转弯,一根筋;“耿直”是过分诚实正直,别人不敢说的话他说,别人不敢做的事他做,很少考虑福祸得失;认死理,不看任何人脸色,甚至面对邪恶势力也不退缩。也叫“执拗”,当地人发音“执逆”。
 
  这种人是诚实正直的好人,可以做朋友,可以以事相托。他不会算计你,更不会出卖你。但在巧言令色、迎逢拍马盛行,“见人只说三分话,留下七分让人猜”,普遍追求“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官场文化中,就显得格外愚笨,也最容易吃亏,尤其是古往今来在外做官的睢县人。
 
  印象最深的是北宋状元张去华。初授秘书郎,因年满未升迁,心中不满。于是越级上书,指名道姓批评几个才疏学浅却比自己升迁快的人,要求与之比试文笔。
 
  太祖主持这场比试,最后张去华获胜。太祖赐他袭衣银带鞍马,拜右补阙。
 
  张去华如愿以偿地阻止了一场用人不公事件,但群臣对他却议论纷纷:“薄其噪进”、“喜激昂,急进取”。结果他在新位置上十六年不得升迁。
 
  忠诚、优秀的干部得不到任用,劣币驱逐良币,虽然是恶吏暗中使坏的结果,而由此造成的用人不公,影响的却是朝廷的信誉和社稷江山。
 
  睢县袁氏先祖、明朝时官拜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的袁公可立为山西道监察御史时,巡视北京西城。当时有皇帝弄臣杀人,有司不敢过问,袁可立不畏权贵,判定杀人者抵罪。有人送上重金请求宽恕。袁可立勃然大怒:“杀人者死,朝廷法也,即弄臣顾不可脱乎?吾知有三尺,不知弄臣。”遂将弄臣正法于市,万民高呼“袁青天”。但由此却遭权贵疾恨,不久便被贬为平民,沉冤达二十六年之久。
 
  冤否?太冤,但复出后锐气仍不减当年。不让我当官无话可说,让我当官,就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这是睢县人的秉性,硬气!
 
  我家老宅东隔壁不远处是汤家祠堂,这是康熙年间先为礼部尚书后转工部尚书的汤斌为他母亲修的贤良祠。汤斌在任江宁巡抚时,明珠曾向其索贿,汤斌不给,明珠怀恨在心。后汤斌入京任礼部尚书,明珠暗中多次编造谎话向康熙进谗言。说汤斌埋怨康熙“爱民有心,救民无术”,“朝无善政,多有失德”。康熙当面向汤斌落实,汤斌一点也不为自己辩白,却说自己生性愚钝,过错很多,请予严加处分。康熙虽未给他处分,但一直对他心存戒蒂,直到汤斌死后,康熙还向几位大臣发泄心中不满:“朕待汤斌不薄,而他却诽谤不停。”
 
  被诬陷而不辩白,以致使人误解,这是一种最大的“愚”吧。
 
  其实,谁是什么人品领导和群众心里都清楚。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弄不明白,我有给你解释的必要吗?随便你。
 
  睢县人就有这骨气!这才是真正的牛掰。
 
  社会风气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
 
  自从有人把宋襄公当成“愚笨”之人给予讥讽,便进一步助长了尔虞我诈,乘人之危的“小聪明”。投机钻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一度危害着我们民族的声誉。
 
  出过国的人总爱说有些发达国家的人太傻,死守着规矩不知变通。
 
  嘴上嘲笑他们,心里却暗暗仰慕他们的厚道和心无芥蒂的生活环境。
 
  我们民族历史上经常炫耀的聪明智慧,很多都表现在“头脑活泛”上,看谁“鬼点儿”多。其中不少“智慧”都是“诡计”,都在毁灭着诚信和仁义的底线,践踏着做人的良知,为社会风气退化提供着理论支撑。
 
  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愚笨?看来还有个争辩的过程。
 
  站在宋襄公陵前,我感慨万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宋襄公的“傻”,不仅影响着那个时代,也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家乡人。
 
  两千多年过去了,睢县人憨厚、实诚、靠谱的品行有增无减。然而遇事爱讲规矩、好较真,不知变通和固执的个性却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仍然是撞破南墙也不改初衷。
 
  所以尽管睢县读书人多,有才干的人多,但能成为高官巨贾者却凤毛麟角。即便侥幸上位,有时也会遭人陷害而丢官。袁可立刚任兵部尚书不久,便因得罪大太监魏忠贤而被强令致仕(强迫退休)。
 
  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宿命。
 
  也许,人类世界就是这样,无论有多少失望和痛苦,总有一些人在坚守着那方净土。


上一篇:濮阳县追“风”逐梦

下一篇:城市改名,岂能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