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说城 NEWS

起高峰 出重彩 ——新郑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的底气与路径

时间:2021-09-17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acebm 点击:
  时间丈量着发展的进度,也标刻下攀登的高度。
 
  五年光阴,只争朝夕;五年耕耘,春华秋实。
 
  自中国共产党新郑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以来,新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团结奋进、务实重干,克难攻坚、锐意进取,争创优势、提质进位,谱写了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新郑篇章”。
 
  一组组数据标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2020年,新郑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8.6亿元,比2015年增加13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6亿元,是2015年的1.4倍,总量连续5年排名全省县(市)第一;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711元、24819元,分别是2015年的1.4倍、1.5倍;常住人口117.2万人,是郑州地区唯一一个人口破百万的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跃升至第29位,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连续8年位居全省首位。
 
  一项项荣誉镌刻争先进位谋出彩的奋斗历程:接连“扛回”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县(市)、全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市)、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市)、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试点县(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一系列“金字招牌”,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财政收入、工业、科技创新等各项百强县(市)排名中持续攀升。
 
  使命在肩,勇攀高峰。在9月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新郑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新郑市委书记马志峰坚定地说:未来五年,想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就要有在中原大地起高峰、出重彩的勇气,以超前眼光、战略思维、过硬举措,提高标准、拉高标杆,对标国内先进县市,努力在郑州、全省乃至更大范围争创一流、争当示范,加快推进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现代化建设。
 
  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新的奋进号角吹响,黄帝故里新郑锲而不舍向前行、乘势而上开新局。
 
  底气何在
 
  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新郑是有底气的。
 
  积蓄成势,其来有自。新郑的底气源自哪里?
 
  产业是立城之本、产业兴则县域兴。新郑市持续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初秋时节,新郑电子信息产业园,尊绅光电显示模组项目建设基地一派繁忙景象,装修人员正在加紧装修。该项目由深圳合丰泰光电集团投资建设,核心产品包括LCD模组与AMOLED柔性显示模组等,广泛应用于手机、车载显示、电视、智能穿戴等终端领域,项目建成后,年产显示模组2100万块,年产值达40亿元。
 
  “今年签约、拿地即开工,年内可投产,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新郑速度’。”河南尊绅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行政总监王群深有感触地说,新郑市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企业有了“金牌店小二”,帮助企业解决招工、融资、建设等一系列难题,克服灾情、疫情的叠加影响,按下了项目建设的“快进键”。
 
  当年签约、当年建成、当年量产,威斯荻克柔性线路板及高清摄像头生产基地项目、锐杰微芯片封测项目去年双双跑出“加速度”。其中,锐杰微芯片封测项目月封装芯片达4000万颗以上,填补了河南省集成电路产业空白。
 
  “无中生有”气象新。
 
  新郑市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让新郑“立”起来的产业来抓,坚持“龙头带动、芯屏联动、集群配套、链式延伸”的思路,重点发展“芯”“屏”产业链条。其中,“芯”以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重点,着力引进行业隐形冠军,打造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平台服务、人才培训等全产业链;“屏”以新型显示、液晶面板、显示模组等为重点,着力引进行业龙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提升制造业层级的关键。为让好项目快落地、早见效,新郑市建成了淮河以北唯一的电子元件清洗废水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变电站,在全省县(市)率先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基金,破解电子信息产业项目落地制约瓶颈,全力打造与郑州航空港区融合发展的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高地。
 
  目前,新郑市已招引落地合丰泰显示模组、华思光电、锐杰微、威斯荻克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5个,总投资224.61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在“立”起来,高端文旅产业也在“挺”起来。位于龙湖镇的黄帝千古情项目已正式运营一年,接待游客185万人次,成为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轩辕夜游谷项目已开建,高标准改建黄帝故里景区,向人们展示黄帝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有中育新”天地阔。
 
  食在新郑,味在新郑。方便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10%、枣制品占15%、酱油产品占14%,“新郑味道”源源不断地进入国人厨房、丰富世人餐桌。通过持续招大引强、延伸链条,新郑培育好想你、白象食品、加加味业、光明乳业、达利食品等食品骨干企业126家,形成了以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饮料制造、调味品制造为支撑,植物油、休闲食品为补充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
 
  作为国内最大的医用水针剂生产基地,新郑占据着全国小剂量水针剂市场30%的份额,拥有润弘制药、遂成药业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5家,建成中德医疗产业园、瑞孚医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速构建。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全力推动现代商贸物流业繁荣发展,华南城九大高端商业项目开建面积达112万平方米,全省首家5G智慧物流园区传化物流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全省最大的直播平台——天乐电商项目入驻企业612家。
 
  招商引资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突破口。“新郑是通过招商引资成长起来的城市。”新郑市市长马宏伟说,新郑把营商环境当作发展的“命门之穴”来抓,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是硬要求、高端产业招商是硬任务、落地投产是真本事”的理念,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过去五年累计签约项目115个,合同金额2246.3亿元,以高水平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高端转型发展。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新郑市以一件“事”为牵引,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改革,1634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大厅办理;在全省率先开发建设“莲鹤”不见面开标大厅,公共资源交易“新郑模式”获全省推广,是河南唯一入选世界银行“中国省级电子采购系统评估项目”县级市。目前,新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23家,现有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拥有24所大中专院校、在校师生近30万人,引入广发、中信等银行机构16家,成为全省拥有市场主体、大中专院校、进驻银行最多的县级市。
 
  优中培新、有中育新、无中生有,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生态圈层上培土奠基,新郑市已构建起以电子信息、健康食品、高端商贸物流等为主,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高端文旅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的“三主三新”现代产业体系。
 
  “人民城市为人民”。近年来,新郑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深入践行“用脚步丈量工作法”,高品质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城市承载力、吸引力逐步增强。
 
  一幅幅宜居宜业的画卷铺展开来。过去五年,新郑市实施城市建设提质项目328个,新建提升城乡道路458.2公里,打通断头路18条,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866公里;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铺设雨水管网67.5公里、污水管网80.2公里、封堵排污口182个,高质量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背街小巷99个,建成开放大型城市公园、多功能街头游园56个;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城乡道路清扫保洁率、垃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数字城管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45个示范村、38条示范街道、7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农村既留得住乡愁又看得见发展。
 
  幸福就在绿水青山间。近些年来,新郑市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天更蓝。优良天数攀升至244天,真正留住了更多蓝天白云。
 
  水更清。完成双洎河生态治理、黄水河水质提升等重点工程,高标准打造全域生态水系,南水北调中线观音寺调蓄工程开工建设,潮河郊野公园基本完工,占地1100余亩的洧水公园、1000余亩的十七里河湿地公园建成开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地”。
 
  地更绿。县级以上道路廊道建设全覆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1.4%,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18441亩、绿地率达3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8平方米。一株株树木、一块块绿地、一座座公园,一条条绿道,在不断点缀、叠加、融合,汇聚成新郑的绿色肌理。
 
  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离不开丰润的文化滋养。新郑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成长、建都、立业之地,也是一座让亿万炎黄子孙称之为“家”的城市。坚持以文化城、以文化人,新郑人文特色更加彰显。
 
  连年成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持续推动黄帝文化传承创新,新郑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拜祖圣地、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传承古今文脉、铸造城市之魂,新郑深入实施文化特色彰显工程,以繁荣黄帝文化为龙头,推动城市建设、文明创建与文化发展互促共进,让城市更具文化内涵、文化自信、文明品质。
 
  欧阳瑛鑫连续10几年担任拜祖大典的导演工作。“我见证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影响力逐渐加深,也看到了新郑的点滴变化、老百姓脸上更多的笑容。”每年来到新郑,欧阳瑛鑫有着很深的感触:“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让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成为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盛大节日,也成为观察新郑发展和中原崛起的一个新窗口。”
 
  走进新郑各乡镇和基层社区,最亮眼的建筑莫过于文化场馆。新郑规划建设149个公共文化场馆,实现文化设施、队伍、服务三个100%全覆盖,文明乡镇覆盖率达到100%。
 
  文明,已成为新郑的最美底色。在街道社区,一处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小品融入风景,也融进人们心中;在街头巷尾,一件件“红马甲”来回流动,文明在温馨的提醒声中传递、在真诚的笑容中弥漫。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新郑以两夺全省第一的成绩,实现了从省级提名城市到省级文明城市,再到全国提名城市三年三大步的跨越。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围绕群众“急难愁盼”,新郑市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干好干实一件件让群众“咧嘴笑”的事,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五年间,民生支出由2015年的50.1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02.6亿元,解决了一大批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民生问题。实施幼儿园、中小学新建改扩建项目155个,新增学位10.2万个,全市初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和午餐配送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6.8%;新建投用市公立人民医院,公立中医院加快建设,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成功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县;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党员干部身入基层、心到基层,各类矛盾纠纷调成率达98%;公交村村通,郑州地区小型客车高速通行全免费,便捷群众出行,加快融郑融港发展。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新郑市党员领导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形成干事创业的“最大公约数”、画好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凝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近年来,新郑市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累计开展各类专题培训班640期,培训17.5万人次;通过推“优”、推“青”、推“高”的方式,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让有为者有位;强化人才支撑,开展“故里英才引进计划”,择优选拔102名优秀高校博士、硕士毕业生进入全市党政机关工作,从辖区高校中选派优秀人才到政府单位挂职历练,树立鲜明导向,努力把新郑打造成人才汇聚之地、培养之地、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大事难事看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2021年夏末秋初,前有极端特大暴雨突袭,后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但,困难来了,新郑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怕、不畏,不言弃、不放弃,一条心,一起扛、一起拼。
 
  在这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新郑市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初心使命,迅速响应、昼夜奋战;白衣天使逆行出征;社区志愿者日夜值守;邻里乡亲守望相助……每一个人筑起一道道防线,鲜红的党旗在防汛救灾、灾后重建、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汇聚起打赢抗灾抗疫两场硬仗的磅礴之力。
 
  “作为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看着新郑近几年发展呈现的好的态势、气势,看到群众日益增多的笑容,感觉底气更足、干劲更大。”此次党代会上,新郑市广大党员干部发出由衷感慨。
 
  这底气来自实干、来自发展,更来自人民。
 
  锚定目标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
 
  未来五年,是新郑加快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难得者时,易失者机。机遇在哪里?
 
  放在大局中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河南形成“势”的叠加,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列入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城市,赋予郑州新的战略定位和使命担当。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越来越多的产业从沿海向内陆转移,对郑州这样具有广阔市场腹地的内陆城市更为有利。
 
  从自身审视,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格局中,新郑中部和东部定位建设“空港—新郑副城”,新郑北部龙湖片区建设“郑州南部新城”,随着南水北调中线观音寺调蓄工程的加快建设,新郑西南部也在借势发展,不同的片区协同联动,托举新郑整体跃升。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蓄力蓄势,新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产业体系逐步优化,人力人才资源加速集聚,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多项指标位居全省首位,为新郑跨越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全省领先到全国一流,新郑有基础也有条件,需要用产业发展一流、城乡建设管理一流、生态环境保护一流、营商环境一流、社会治理水平一流等一个个‘一流’来聚合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用一个个出彩汇聚‘多彩’,用一步步出彩凝聚‘重彩’。”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如是评价。
 
  锚定新目标,笃行以致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新郑市坚持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遵循,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为统揽,以建设黄帝文化历史名城、现代临空产业新城、宜居宜业生态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强化党建引领、城乡建设管理提质、产业升级提速、文化特色彰显、生态环境改善、人才队伍建设、治理能力提升、营商环境优化、民生福祉增进“九项工程”,努力在郑州、全省乃至更大范围争创一流、争当示范。
 
  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争上游,当好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新郑市提出,“十四五”期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2%,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以上;到“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00亿元、向1500亿元的目标去努力,力争15个乡镇(街道、管委会)中有1个超300亿元、5个超100亿元,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县域经济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中持续前移、稳居第一方阵,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重新出发
 
  每一段征程的结束,都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正是前后相续的奋斗连接成前行的道路。
 
  如何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新郑在全局上谋划,在关键处落子。
 
  ——聚力产业转型,做强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的硬核支撑。
 
  产业是城市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新郑明确深化实施产业升级提速工程,加快构建“三主三新”现代产业体系,强健经济“体格”、增强发展“韧性”,着力建设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的现代临空产业新城。
 
  用好重大项目“压舱石”。坚持项目为王,前瞻30年定规划、谋产业,紧盯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新基建项目等重点领域,围绕项目签约、开工、竣工、达产等关键环节和“十四五”重点产业类项目,形成“洽谈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
 
  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瞄准产业前沿高端,补短板、锻长板,围绕“三主三新”产业体系谋篇布局,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深度耦合,打造三百亿级食品制造和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共生,力争“十四五”末,服务业增加值超过650亿元。
 
  强化平台载体“硬支撑”。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造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建光电显示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港等3-5个中小企业园,建设一批以“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为鲜明特征的中小企业园,招引落地500-1000家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形成“顶天立地”大企业带动、“铺天盖地”中小企业配套支撑的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发展局面,努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中高端。
 
  ——聚力规建管运,锻造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的钻石品质。
 
  城市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平台。围绕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目标,坚持国际视野、一流标准、新郑特色,深入践行“用脚步丈量工作法”,深化实施城乡建设管理提质工程,加快建设兼具自然生态之美、彰显历史人文魅力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新郑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健全完善“双核引领、多点支撑、区域联动、功能互补”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围绕“整洁、有序、舒适、愉悦”目标,推进城市“序化、洁化、亮化、美化、智慧化”,塑造干净整洁城市公共环境,打造流光溢彩城市景观;弘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锻造钻石品质,做好城市“里子工程”,让新郑的基础设施更加经久耐用,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和风险考验的“坚强城市”“韧性城市”,并在推进黄帝故里园区、拜祖线路、城墙内外环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唤醒尘封千年的文化底蕴。
 
  ——聚力开放创新,激发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的蓬勃动力。
 
  以全省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为抓手,主动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补齐短板、积蓄动能、厚植优势,推动发展动力转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创成国家创新型县(市)、全国营商环境新高地。
 
  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稳就业的“顶梁柱”、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新郑市提出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力争“十四五”末,全市新签约项目累计金额1200亿元,每年有2个以上投资超10亿元高质量项目落地。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等创新主体作用,形成从“双创”团队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再到规上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的格局;深入实施“黄河人才计划”及“五彩”人才计划,深化校地合作,力争“十四五”末,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
 
  ——聚力绿色发展,擦亮建设现代化全国—流中小城市的生态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郑市提出深化实施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绿色环境、倡导绿色风尚,让天蓝地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常态化呈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城市,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聚力以文化城,彰显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的底蕴风采。
 
  这是一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人文盛地。新郑市提出深化实施文化特色彰显工程,坚持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并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互动、建文明城和做文明人并重,积极推进黄帝文化、根亲文化与黄河文化的有机融合,充分挖掘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创建以黄帝文化为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聚力乡村振兴,留住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的乡愁记忆。
 
  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新郑市提出要紧紧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力争“十四五”末,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其中1000万元以上2个,100万元以上20个;建设美丽乡村,以“一渠八脉”水系为框架,把水系连通作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系为乡村振兴提颜值、增气质;以泰山村、裴李岗村两个精品村为示范带动,力争五年建成美丽乡村12个,在希望的田野上演绎更多“农区变景区、田园变乐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产品”的动人故事。
 
  ——聚力民生福祉,提升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的幸福指数。
 
  幸福是什么?是老百姓脸上绽放的笑容。幸福从哪里来?是奋斗出来的。坚持人民至上,新郑深化实施民生福祉增进工程,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力争“十四五”末,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总支出比重稳定在85%以上,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成色更足。
 
  ——聚力强基固本,开创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社会治理新局面。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新郑市提出深化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设平安新郑、筑牢城市安全防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城市实现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
 
  蓄势待发谋跨越,又踏层峰望眼开。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关键在党、核心在人。新郑市提出深化实施强化党建引领工程,突出思想引领,在坚定信念、锤炼党性中增强干事创业的源动力;夯实基层基础,在筑强堡垒、引领发展中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建强干部队伍,在综合提质、选准用好中增强加快发展的推动力;坚持惩防并举,在反腐倡廉、树好形象中增强党员干部的公信力,以高质量党建助推高质量发展。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现在,新郑党员干部说得最多的是“发展”,讲得最多的是“实干”,在一寸寸脚步丈量中,蹚出一条与高质量发展“同向”之路,走出一条与人民群众“同心”之路,探出一条与作风建设“同步”之路,用“辛苦指数”换取整个城市的“幸福指数”“发展指数”。
 
  奋斗的征程,犹如环环相扣的乐章,不断鸣响动人的和弦。站在新起点,时间再次开启,新郑重整行装再出发。


上一篇:小油茶的大梦想

下一篇:叶县县域公共品牌和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