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说城 NEWS

安徽,A股上市企业飙到中部第一

时间:2024-05-20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上市公司的数量,往往映照出地方经济的实力。企业成功上市不仅能募集巨额资金,加速扩张,为股东创造惊人财富,更能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提供就业和税收,带动当地产业链升级,促进技术革新。同时,上市企业的繁荣也直接体现了本地的营商环境和经济治理水平,算得上地方官员的加分政绩。企业上市,不仅是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的的夙愿,也是地方政府的孜孜以求。


 
近些年的安徽,因为经济发展、产业集聚、科技创新而频频为大众关注,但在推动企业上市这件事上,安徽的成就更加明显。尤其是放在发展水平相近的中部,安徽的上市企业数量牢牢占据第一,远远超过其经济总量或人均总量的表现。

1、安徽上市企业,
中部第一

过去十年来,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安徽GDP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转变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但在中部经济总量仅仅排到第四,居于人口大省河南以及湖南湖北之后,人均GDP与中部人均最高的湖北也有很大差距,依然低于全国均值。

但在上市企业上数量上,安徽却是毫无争议的中部第一。中部六省中,GDP排名垫底的山西仅有41家,江西有88家,几乎是山西的两倍;GDP排名第一的河南上市企业却是倒数第三,有111家。前三名则是安徽湖北湖南数量都在140家以上,和河南也有着一个断档。

截至2024年4月30日,三省的数据如下:

湖南省A股上市公司146家,总市值为14,591.53亿元,

湖北省A股上市公司150家,总市值为13,056.84亿元,

安徽省A股上市公司176家,总市值为18,698.85亿元。

2023年,安徽省GDP为47050.6亿元,湖南省GDP为50012.9亿元,湖北省GDP为55803.63亿元,安徽省的GDP大约是湖南省的94.08%,大约是湖北省的84.32%。但在上市企业数量上,安徽是湖南的120.55%,湖北的117.33%。

安徽上市企业数量稳居中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7位,市值总量也远远领先,上市企业平均市值也过百亿106.23亿元,相较于鄂(99.87亿元)湘(87.05亿元)两省有着明显优势。

安徽资本市场上的中部第一,实在是实至名归。

和安徽的经济崛起一样,安徽企业的资本之路也是一场逆风局。

1993年10月18日,美菱电器(现更名为长虹美菱)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安徽省第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标志着安徽省企业开始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扩大影响力的起点。此后16年间安徽企业的上市之路不温不火,处于全国中下游的水平,到2009年只有57家上市公司。从2010年开始,安徽企业的上市之路开始加速,2011年安徽A股上市公司达到76家,此后不到8年的时间里,共有46家上市公司。2018年7月末,安徽上市公司数量突破百家。

2020年,安徽借IPO东风,力推20家公司A股首发上市,仅次于江苏、浙江、广东、北京、上海,居全国第6位,首次跻身全国第一方阵;2021年安徽新增A股上市公司18家;2022年安徽新增A股上市公司14家;2023年,在IPO趋紧形势下,安徽表现依然亮眼,全年新增A股上市公司18家,总数由2022年的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7位,创安徽资本市场建设30多年来的最好成绩。湖南这一年只有7家,湖北8家。

2024年1月,合肥雪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安徽A股上市公司也由此达到了176家,这一数字牢牢占据了中部第一,在全国也排上了第7位。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24家,居中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6位。阳光电源、古井贡酒、海螺水泥、科大讯飞是目前安徽四家市值超千亿的公司,这样的龙头也凸显了安徽经济实力与产业结构特点。阳光电源与科大讯飞扎根合肥,分别是新能源和AI领域的领头羊,标志着新兴产业的兴旺;古井贡酒坐落于亳州,象征传统酒业的坚挺;芜湖的海螺水泥则代表建材业的强劲,展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效。

2、强省会,强在
上市企业

正如经济上的强省会,安徽的上市企业也在省会高度集聚。合肥的上市企业超过80家,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在中部仅次于长沙。第二的芜湖上市企业有20家,仅是合肥的四分之一不到,皖南的滁州、铜陵、宣城上市企业也超过10家。合肥、芜湖、滁州和铜陵、宣城这五市就占据了安徽上市企业的八成。皖北地区上市公司则比较少,其中宿州更是安徽唯一一个没有上市公司的城市。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可以说安徽省近年在资本市场的收获,合肥的贡献最大。

2023年A股IPO放缓,新股数量和融资额分别下滑26%、39%,合肥一个地级市就走出了7只新股,几乎和当年湖南湖北全省IPO数量相当,长沙、武汉、郑州增量则滑落至3家及以下。目前合肥以83家的成绩反超武汉(79家),历史首次晋级中部A股第二城,距离中部A股第一城长沙(87家)也是咫尺之遥。而在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方面,合肥更是名列全国第6位。

2023年以来,合肥新上市企业的合计募资额超过177.16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五,在新一线城市中仅次于苏州(IPO融资额197.18亿元)。其中,晶合集成融资额高达99.59亿元,是安徽省史上最大规模IPO。从行业分布来看,生物医药、半导体行业企业占据多数,显示出合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活跃态势。

为什么合肥的好企业增长的这么多,这么快?家喻户晓的“合肥模式”“风投之城”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所谓“合肥模式”的核心逻辑是,由国资委牵头,通过多元化立体化投融资体系,以投带引,以合肥建投集团、合肥产投集团、兴泰控股三大平台为资本纽带打造产业集群。

用国有资本撬动社会投资,让好项目获得及时丰富的融资,企业能够快速成长,政府也能获得收益回报,合肥主打“芯屏汽合”(芯片、新型显示、智能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急终生智”(安全应急产业、家电及智能终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出大量高增长的战略新兴行业企业,企业自身蓬勃发展,足以够到上市的门槛。

光有好企业还不够,扶上马送一程,辅导企业上市是一门重要课业。合肥市政府在这方面展现出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高效的执行力。2022年9月份,合肥市发布《合肥市促进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计划(2022-2026)》,至2026年底,全市境内上市公司总量相较于2021年底将至少翻一番,预期总数将超过140家企业。

在同年12月30日,合肥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计划在新的一年里推动新增16家企业成功上市,强调了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视,并构建一个高效能的项目与资本对接平台。

2023年3月,在此发布《合肥市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过一系列政策,为拟上市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渠道拓宽、以及上市辅导和培训等多维度支持。政府还积极构建顺畅的政企沟通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在上市筹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加速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进程。

合肥近期上市公司数量激增,既是城市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也是政府主动作为、精准施策的直接体现,更为中国其他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3、股权投资,
在安徽落地开花

合肥的风投发展型政府,从广义上讲是中国众多地方政府中的一个代表。自从中央政府2008年发布《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指导意见》以来,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基金进行风险投资,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

所谓政府引导基金,就是各级政府单独出资或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的一种资金机构,主要通过市场化投资的方式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的资金。其主要目标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扶持当地产业,推动当地中小企业发展。

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数目前几年迎来暴涨,在2016年的高峰期,一年内新增基金数就高达556个,认购金额达17.89万亿元。此后新设速度明显放缓,并且多地出现了整合优化政府引导基金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股权投资市场调整过渡与地方财政不断承压,政府引导基金设立步伐同步趋缓。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3年,我国累计设立政府引导基金 2086 只,目标规模约 12.19 万亿元人民币,2023 年新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有107 只,同比下降 25.2%,已认缴规模为3.118.46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35.0%。

一言以蔽之,基金遍地撒钱的时代也结束了,监管细化、财政收紧以及地方招商引资的更高要求下,股权基金的总量变小了,但方向变得更精准了,覆盖的区域更多了,在区域层级上也更加下沉,区县甚至部分发达地区乡镇街道一级都开始引入政府基金。

合肥之外,股权投资之风已经在安徽吹遍。芜湖、滁州、亳州和马鞍山等城市通过政府投资基金和产业链投资基金。在2022年底,芜湖市的城投公司股权投资额超过了470亿元。滁州市则通过产业基金和直接投资,重点支持了光伏、半导体、汽车装备等八大产业链。马鞍山市也在积极组建百亿规模的市场化基金,推动制造业等现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投资方向来看,各地股权投资产业方向主要是芯片、半导体、电子元器件、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安徽省重点规划发展行业基本一致。

从安徽的上市企业看,国资的股权投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020年,安徽上市公司中有16家公司获得了安徽省级、市级城投平台的投资。2021年,安徽18家公司上市,其中有15家获得政府撑腰。有统计表明,盘点安徽省近5年上市企业,有2/3都有国资入股的身影。

在资本市场监管空前趋严的2024年,上市变得十分艰难。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12日,2024年共有36只新股完成IPO,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7.86%;募集资金267.09亿元,同比减少81.21%。更别说排队IPO的590家企业中有431家中止审查。在资本市场上狂飙突进的“皖系”在前4个月也仅收获了一家上市公司,相较于中部兄弟省份的优势并不突出。而几年前引领一时风尚的“合肥模式”在今天也在全国广泛采用,各类政府基金遍地开花。

接下来,合肥和安徽能否在新的环境再创佳绩?对外如何面对“招商内卷”下更激烈的产业博弈,对内又如何进一步推动新兴产业领域的高速增长,并弥合内部的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安徽,豫鄂湘等周边省份也都在危机之中寻找破局之道,中部省份资本市场上的角逐才算真正拉开序幕。

来源:江南智造总局

上一篇:工业三巨头首季报:深圳高歌猛进、苏州触底反弹、上海“倒春寒”

下一篇:这个经济大省,正在拼命制造“千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