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官察||解读“专家治国专业理政”的刘鹤&易纲样本
时间:2018-03-24来源:王牌智库 作者:acebm 点击:
次
【阅读原文】在3月19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及央行行长易纲的任命,最为引人关注和热议。王牌智库认为,此次刘鹤作为经济智囊完成从“幕后”到“台前”的角色转变,易纲作为学者型官员接管央行,可视为解读“专家治国专业理政”的最佳样本。
刘鹤:习总书记的经济智囊升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2年生,河北昌黎人,1969年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工业经济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他当过知青,参过军,当过工人,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计委、国务院信息中心、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有丰富的工作经验,2017年在十九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就在1月23日,刘鹤带队赴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时,王牌智库相关专家就分析认为,刘鹤将于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升任重要职务。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19日上午举行第七次全体会议,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提名,经投票表决,决定韩正、孙春兰、胡春华、刘鹤为国务院副总理。有分析认为,刘鹤将接替马凯,主管经济、金融等领域工作。
提起刘鹤,为人低调、思想开放似乎是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这个学者型的睿智官员也将改革奉为自己从政生涯的“纵贯线”。如今,角色的转变让刘鹤由知到行,正式从政策的设计者跻身为政策的制定者。
一、关于金融危机的研究荣获孙冶方奖
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后,时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财办)副主任的刘鹤曾率领中财办研究过一个课题:“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刘鹤当时断言:此次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它将导致大国实力的转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只要牢牢把握住中国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的重大变化,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可以妥善应对外部冲击,实现和平崛起。
基于这个课题,刘鹤2012年发表的论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获得广泛好评,并于2015年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我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该研究也是催生刘鹤提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思想源头,如今“供给侧改革”正是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
二、和习近平总书记关系密切
2013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来访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尼隆介绍身边一位“身材高大、有着学者风度的助手”时说:“这是刘鹤,他对我非常重要。”
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开幕式上,中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和其余五人一起,坐在习近平总书记身后,受到各国媒体的广泛瞩目。
2017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越南,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2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十九大后习近平的第一次外事出访活动,陪同出访的人员中有三位副国级领导人,分别是丁薛祥、刘鹤、杨洁篪。
此外,刘鹤一直在历次中央工作会议的经济报告部分扮演重要角色,参与起草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是十六届三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重要执笔人。
三、低调务实的改革派官员
熟悉刘鹤的政界学界人士表示,刘鹤为人低调务实,作为学者型官员,刘鹤平时说话声音不大,是个很有耐心和涵养的人。作为高层经济智囊,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决策参考意见。
刘鹤是坚定不移的改革派,自90年代以来一直倡导实行市场化改革,强调尊重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强调对产权和投资的保护,关注互联网经济、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此外,作为实用主义者,刘鹤并不盲目信奉市场机制,他深谙中国国情,深知改革需要内外合力倒逼,高度关切社会转型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失业和社会问题,注重制度设计和安排,务实推动渐进式改革。
对于新型城镇化,刘鹤认为,这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强调新型城镇化、全球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趋势选择,强调推动信息化发展,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提倡通过改善增长质量和扩大就业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
事实上,刘鹤还是“顶层设计”这一概念的提出者,“顶层设计”这个名词最早来自信息产业,出现于“十二五”规划纲要。时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的刘鹤全程参与了该纲要的起草过程。他对该名词解释称,“‘顶层设计’包括基本的价值取向、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以及先后顺序,因为中国已经过了东试一下西试一下的阶段。”
易纲:海归学者型经济专家出任央行行长
1958年3月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任教8年,于1994年回国加入北京大学,并于1997年加入央行,目前已在央行工作了21个年头。他的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在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方面。
全国人大3月19日表决通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名的央行行长人选,周小川的“老搭档”、央行副行长易纲成为第12任央行行长。
一、20多年的“老央行人”转正
易纲1997年加入央行,历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货币政策司司长,央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党委委员、副行长,党委委员、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副行长等。一直以来,易纲以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身份配合周小川,几乎参与了过去十余年中国金融改革的所有重要事件: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到推进并收官利率市场化,再到力促人民币成功加入SDR货币篮子。
在央行的4位副行长中,易纲不仅是资历最老的,其工作内容也与其他副行长存在明显区别。周小川多次在重要场合称易纲“负责央行的各项工作,主管货币政策与国际业务”,与其他副行长仅“分管”某项工作的分量有明显区别。此前,这也被市场解读为易纲将接任央行行长的重要迹象。
二、关于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主要观点
1.重视高质量增长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怎样强调质量也不过分。”他在1998年发表的论文《中国经济增长应该强调质量》一文中说。易纲写道,“财政政策也好,货币政策也好,如果所做的只是为了增长,就需要对增长作一个彻底的讨论,就需要对发展中国家必须要有一个低效的高速度之类的观点进行严格的检验。”
2.违背市场规律必然要付出代价
2016年7月,易纲在《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一文中写道,次贷危机威胁到金融安全,从危机中能够学到的东西很多,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必须要正确和稳健,这对整个金融的稳定至关重要;二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违背市场规律必然要付出代价。“如果用一种金融创新使不符合标准的人得到贷款,好像解决了问题,实际上造成了更大的金融风险,代价非常昂贵。金融业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三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过度相信评级公司;四是风险暴露以后,产生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很多人没有估计到次贷危机会有这么大的冲击力;五是货帀当局的稳定措施不断地在防止危机和道德风险两方面权衡,显得非常困难。
3.“三元悖论”的理论也可灵活运用
每当谈及人民币汇率,不少学者就会提到“三元悖论”或“不可能三角”,认为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2016年4月,易纲和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布鲁金斯学会的一场论坛上同台亮相。伯南克说,人民币大幅贬值不是理想的,也不太可能出现,“中国需要加强对资金的吸引力,例如近期中国加速开放债市就是吸引更多资金的好办法。”易纲对此表示,“三元悖论”的理论也可灵活运用,“即中国可以在三角的每一条边上都取其一部分,并结合三者,总体加起来仍等于二。而我的工作就是对其做一个最优结合。”具体来说,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需要有一定独立的货币政策来决定利率水平;此外,中国资本账户在较大程度上是可自由兑换的,只是在非常时期存在一定管理;同时,中国近年来也并未完全实行固定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