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阅官 NEWS

2018年9月智库“官”察周报(总第31期)

时间:2018-09-19来源:王牌智库 作者:acebm 点击:
一、同是中央派出的“特别行动小组”,“督察组”与“督查组”有啥区别
 
  来源:澎湃新闻-中国政库记者:钟煜豪
 
  督查组和督察组,两者大方向一致,侧重点有所不同。督查组是例行检查,上级查看下级工作有何问题。督察组更倾向于地方有违法乱纪行为时进行的检察。
 
  最近,督查组和督导组交替出现在公众视野——
 
  8月22日,国务院派出31个督查组,分赴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情况开展实地督查,按照工作安排,每个国务院督查组实地督查1个省(区、市),为期10-12天;
 
  而在8月31日前,首轮10个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已全部出动,分赴河北、山西、辽宁、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等10个省、市,开展扫黑除恶督导工作。
 
  算上常规性的环保督察,一时间,督查组、督导组以及督察组三者齐聚,他们的区别在哪?
 
  其中,督查组和督察组读音相同,都以督为主,区别就在后一个字。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表示,两者大方向是一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督查组是例行检查,上级查看下级工作有何问题,政策落实情况如何,帮助解决。而督察组更倾向于地方有违法乱纪行为时进行的检察。“相较而言,督察组权力更大。”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毛寿龙对记者进一步说明,“督察组针对性更强,主要查具体的事情,针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公示,督促整改。”
 
  二、做好“虚实融合”大文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只有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有机融合、深度融合,才能更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眼下,常听有些地方干部自怨自艾:没办法,我们这个地方传统产业占比太大,再怎样努力,经济也难有大的突破。也常见到企业人士心急如焚:实体经济不好做,传统产业没出路,再不转向数字经济就得“玩儿完”。类似这种把传统产业视为“包袱”的观念,在一些地方还颇为盛行。
 
  的确,这几年,以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迅猛,释放出巨大能量——一个创新、一个平台,甚至能催生一个全国大市场。不过,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制造业支撑,互联网平台能爆发这么大的能量吗?肯定不能。比如电商行业,消费者购买的毕竟是商品,而平台并不生产商品,它只是充当了商品从生产厂家到你手中的“搬运工”。哪怕“搬运工”再强壮,如果没有东西可搬,又有什么用呢?
 
  说到底,实体经济是发展根基,国家强起来必须依靠实体经济强起来。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靠着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不断壮大,我们的国力才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才得以不断改善。脱离了制造业,国家可能是富国,但绝不会是强国。作为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要想雄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须臾不能放松。一味脱实向虚,轻言放弃传统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沙滩建楼。
 
  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完成蝶变,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经济是基础,数字经济则是加油站——为传统产业赋能,带动实体经济飞得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光靠传统产业不行,光靠数字经济也不行,只有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有机融合、深度融合,才能更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厘清“容错”的边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容错不是纵容,关爱不是溺爱;该容的大胆容,不该容的坚决不容。
 
  “不乱容,不错容,才是真容错、容真错。”一名领导干部对容错机制的体会,引人思考。我们应当建立健全容错机制,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但不能把“容错”用错了方向,否则就会变“容错”为“纵错”。
 
  容错不是“纵错”。把“容错牌”变成“挡箭牌”,当成“保护伞”,突破纪律底线,凡此种种,与容错纠错机制背道而驰,党组织就要果断出手,高举“问责鞭”,亮出“警示牌”,拉响“警报器”,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正。
 
  容错有边,界限不能模糊。判定哪些错该容,哪些错不该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失误还是失职、敢为还是乱为、负责还是懈怠、为公还是徇私、无心还是有意的“真”“假”错误。
 
  “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容错机制是给那些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吃的一颗“定心丸”,绝不是违法乱纪、胡作非为者的“避风港”;该容的大胆容,不该容的坚决不容,既不让容错沦为违纪违法行为的“保护伞”,也不在容错上搞“法外开恩”,让纪律和规则的刚性得到彰显。
 
  “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领导干部不要把组织关心爱护的容错机制错当作自己的“免罪金牌”,偷换容错概念。严守“事业为上、实事求是、依纪依法、容纠并举”的原则,明确哪些可以干,哪些不能干,牢牢把握好“为谁干”和“怎么干”的度,用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实绩造福人民,才能赢得组织认可。
 
  容错不是纵容,关爱不是溺爱。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面对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是关心爱护,同时,对超越容错界限的错误行为坚决说“不”,让庸劣者失去“救命稻草”、让投机取巧者无空可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内在要求。
 
  四、细数基层干部的七大焦虑......该为他们减减压了!
 
  来源:人民论坛网综合半月谈、新华网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处于政策执行末端的基层干部普遍感觉压力大、工作苦,内心有着不少难言之隐和后顾之忧。工作中他们到底有哪些“苦”难言?今天,我们来听听基层干部的心里话。
 
  一怕不接地气的政策
 
  当前,各地出台了不少为民办实事的政策,但一些政策“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或者“看得见、吃不着”。
 
  二怕过多的“工作留痕”
 
  事事留痕、处处留痕,不仅严重浪费基层干部精力,增加工作成本,更是败坏工作作风,出现“造假痕”。
 
  三怕走马观花式的调研
 
  基层调研,好的初衷需要得到好的执行。领导干部不能只看“前庭”,不看“后院”;不能只从车窗看,不去田间地头看;不能不带问题只走过场。调研的线路,“规定路线”要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多一些不作提前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如此,调研才能真正“接地气、听真话、有实效”。
 
  四怕无穷无尽的材料
 
  开会发文过多过滥,形式主义抬头、工作作风漂浮。究其原因,还是官僚主义思想作祟,即所谓“开会才算重视,发文就是落实”的老毛病未能得到根治。
 
  五怕不讲道理的问责
 
  问责利器要妥善使用。不恰当、不科学、不准确的问责,不但难以达到初衷,还会起到反作用,伤害基层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六怕不由分说的层层加码
 
  压力传导、压实责任没有错,能够让干部有紧迫感,但要科学合理划分任务指标,不能一味到基层“念紧箍咒”。
 
  七怕被过滥的“工具”绑架
 
  工具的使用不可本末倒置。应该怎么建、怎么用,还是要多关照“用户感受”,听听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同时也应统筹建设、管理。除工作需要、特殊要求外,该取消的取消,该合并的合并,部门之间数据信息也应联通,尽量给基层提供一个综合性政务APP,工作人员只需登录一个账号即可反映各类问题,上级部门也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五、休不了、休不好!谈起休假,基层干部全是泪
 
  来源:《半月谈》2018年第16期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紧张工作之余的休假不仅有助于缓解身心疲劳,更是家庭和谐温馨的润滑剂。但在基层,“假期太少,请假太难”的高强度工作模式,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基层党员干部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大部分时间处在“工作状态”。
 
  “想休,但不能休”
 
  “我是从今年4月初开始正式驻村的,目前就休了4天,算下来,一个月平均不到1天。”
 
  “想休,但不能休,因为责任在肩。”
 
  “现在要求每月驻村至少25天,周六日工作队至少有一人在岗,这意味着每月只能休两三天,如果赶上上级督导检查、解决村里大事小情、协调相关项目等情况,那么这两三天也休不上。”
 
  通过梳理一些干部的工作时间表,半月谈记者发现,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城镇化建设等任务占了较大比重,让基层干部身心俱疲。
 
  能休也休不上、休不好
 
  “周六日单位有事随叫随到,手机24小时开机,能休假,但休不好。”
 
  “和家里人定好的周末计划经常会因为临时性的工作通知而一再取消。”
 
  “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少。”乡镇责任越来越重,而人员编制少,并且部分乡镇还存在缺编现象,部分业务能力强、学历高的干部被上级部门借调,导致一个干部兼任多个职务,工作应接不暇。
 
  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虽然也能获得休假的机会,但休假时间不能得到保障。
 
  假不好请,一般不去请
 
  “如果不是必须去办理的事,我们一般都不请假,因为请了假,耽误了白天的工作,晚上就得加班完成。”
 
  “现在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一旦有人请假,他的工作就得其他人来分担。大家都能相互理解,所以平时请假的人很少。”
 
  为基层干部按好“暂停键”
 
  “不想再待在基层了。”半月谈记者发现,在微信朋友圈中,“五加二白加黑无节制加班掏空基层年轻人”等文章不时会被一些干部翻出来转发。
 
  为基层干部按好“暂停键”,已经成为基层干部保持干事创业激情的重要保障和切实需求。
 
  尽量为基层干部减少不必要的负担是第一要务。其次,要主动关心关怀干部休假问题。当然,合理安排配置干事的人力资源也是必要的。
 
  官场微小说《大局》
 
  罗晓上班迟到了,只晚了十分钟,却被正在抽查纪律情况的局纪检组组长周新抓个现行。当天上午,通报就发到各个科室,对罗晓迟到行为提出严厉批评。
 
  局里同事对这事议论纷纷,跟罗晓同一科室的冯浩就说了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是:罗晓一向特别守时,这么多年从没来晚过一次,突然有一天来晚了,既未请假还说不出正当理由,真是没想到。第二个是:罗晓和周新关系特别好,全局都知道,本以为被抓住了也不会怎样,没想到通报下得这么快。
 
  通报下发后几天,冯浩又多了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是:罗晓这么多年没违纪过,第一次违纪就被抓,还全局通报,本以为他会因此沮丧一段时间,没想到他一点儿没受影响,每天还是乐呵呵地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第二个是:本以为罗晓和周新的关系会因为这件事受影响,即使不明着疏远也会貌合神离,没想到两人的关系不仅没降温,还比以前更“铁”了。
 
  那年年底,又出了一件让冯浩意想不到的事情:局里评先选优,罗晓顺利当选单位的先进。据内部消息透露,选罗晓是周新提的建议,局长拍的板,听说局长还明确表态:这样顾大局的同志就得表扬。
 
  冯浩想不通,不明白局长说的顾大局是什么意思,他真没发现罗晓哪里表现突出,反而有显眼的黑点——那起迟到被查事件。虽然算不得什么大失误,但怎么说也是违纪,违纪的人当选先进如何能让人服气。
 
  思前想后,冯浩决定就罗晓当先进的事和领导沟通一下。面见局长之前,他先去找周新谈:你俩关系再好,在铁的事实面前也不该讲什么私情。
 
  冯浩觉得理直气壮,对周新的质问也很直接:“你们让罗晓当先进我不服气,局长还说他顾大局,可大家只看到他违纪了。”
 
  周新微微一笑,不忙着解释,从桌上找出一份文件递给冯浩。冯浩定睛一看,是县纪委发的文,要求一年内必须在单位查处一起违纪事件。如果单位纪检组查不到,将由县纪委派出工作组进驻单位,直接查处违纪行为。
 
  周新压低声音问:“你说罗晓故意迟到,算不算顾大局呢?”冯浩无语。
 
  (来源:官场笔记)
 


上一篇:王牌阅官||乡村要振兴,村官也要有思路有担当

下一篇:2018年9月智库“官”察周报(总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