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河南日报》05评论版刊发中共新野县委书记燕峰的署名文章《县域治理辟新径田园新野谱新篇——新野县以县域治理“三起来”领航定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文章高屋建瓴、条分缕析地呈现了新野县以“田园新野”为发展理念和目标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野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洞察了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县域治理,怎样推进县域治理”的时代命题,是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践行“三起来”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差异化发展。新野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产业明晰、工业基础较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生态环境优良,与其他县区相比,“田园”是新野最大的特色。我们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指导,立足实际,深入调研,汇集众智,科学决策,提出了“田园新野”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包含三个层次:首先,“田园新野”是品质生态化的绿色经济。从环境生态、发展方式生态、产品生态三个角度着眼,努力打造低碳、循环、清洁、高效的全域绿色工厂,提供优质、高能、有机的绿色产品,真正让绿色发展理念、生态要素融入“田园新野”发展的肌理。其次,“田园新野”是形态集约化的强县富民经济。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强大的经济保障力;通过产业集聚区平台集聚,促进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源的高效配置;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和集合,促进规模做大和产能的叠加释放;通过科技、信息、人才多要素集中,促进产业层次的高端化发展,让“田园新野”因内在聚合而富有动力和张力。第三,“田园新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美丽展现。“田园新野”形在田园、意在田园、特在田园,必须将田园的内涵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打造田园风貌,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充分展现环境生态之美;弘扬田园文化,培育富有地域人文特色的经济品类,充分展现产业形态之美;升华田园追求,营造富有浓郁本土气息的经济生活,充分展现生活状态之美,用田园经济支撑起“田园新野”的美好愿景。
我们围绕“田园新野”的发展理念和目标定位,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强县富民之本,牢固树立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将城乡产业布局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发展主导产业,重点抓产业集聚区,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强化链式发展,形成有规模优势、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主要在县城;第二个层次,发展有独特优势和产业基础的特色产业,重点抓特色园区、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空间布局主要在乡镇,并向村级延伸;第三个层次,鼓励有独特资源、有生态文化优势的村庄,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利用电商和媒体助推,推动乡村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加速乡村振兴。
纺织服装、智能制造、食品加工是新野的三大主导产业,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占比较大,棉纺织规模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20位,被确定为中国棉纺织名城、省政府重点扶持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近年来,我们按照“提升纺纱、主攻面料、打通印染、发展终端、塑造品牌”的发展思路,上马新项目、引进新装备、利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先后建成投产一批高质量项目,引进了10多家中小服装企业,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以新纺公司为龙头的百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特别是新纺公司染整项目的建成投产,彻底打通了印染瓶颈,终结了新野纺织服装产业没有印染的历史,实现了新野纺织人多年的“印染梦”,真正形成了“原棉加工-纺纱-织布-印染-面料-服装”的全产业链经营格局,对新野纺织服装产业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能”。只有规模没有质量,不是高质量发展。我们坚持向科技要动力、要效益,加强校县合作,与东华大学共建了俞建勇院士工作站,围绕功能性纺织品、新纤维材料研发开展合作,实现创新性、应用性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主要生产防晒、排湿排汗新型服装面料和医用、环保用熔喷非织造布等,不断向产业链下游纵深发展,引领纺织服装产业上档升级、高质量发展。
我们始终把调结构、促转型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现状。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金”,围绕“三高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培育智能制造产业,先后招引建成了10多个智能制造项目,形成了以鼎泰高科、旭润光电等26家企业为群体的智能制造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发力的产业格局。如鼎泰高科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极强,不仅生产微钻针和中大钻头,还生产制造钻针的智能设备,去年又实施了扩建项目,启动建设鼎泰高科产业园,新上年产4.3亿支PCB微钻针、1亿支PCB中大钻和500台工业机器人生产线,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大,一直满负荷生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产品占有国内33%和国际23%的市场,目前在同行业中排名世界第一。另外,我们还组团全产业链引进了10多家智能玩具企业,重点培育打造,争取把新野建成中国“玩具之都”。
新野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我们依托肉牛、蔬菜、花生、优质小麦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牵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全省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形成了以科尔沁牛业、裕康面业等20家企业为群体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其中,新野肉牛产业化集群是全省首批三个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试点之一。我们以科尔沁牛业南阳公司为龙头,以肉牛产业化集群为支撑,联通农、牧、工、商四大业态,形成了“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成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出口牛肉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新野也是一个蔬菜种植大县,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5万亩左右,全县活跃着1000多名蔬菜经纪人,有90多家蔬菜专业合作社、100多座温室大棚和一个供港蔬菜基地,与河南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新品种,推行工厂化育苗、规模化种植,年产量170多万吨,产值17亿元以上,菜农人均纯收入达6000多元,素有“北有寿光、南有新野”之称。我们以建设全国优质蔬菜强县为目标,坚持用产业集群理念谋划蔬菜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的发展路子,先后荣获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等称号。
二、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城乡一体、贯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重要路径。城乡关系的重塑,将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以发展城市转移农民的路径,改变乡村从属服务于城市的地位。未来的乡村不是城市的附属,也不仅仅是农业发展的区域,更是重要的生存空间、承载乡愁的美好家园,必将具有并且保持和城市不同的独特价值。
我们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以全域化的视角来谋划城乡贯通,坚持以县城为龙头、以重点镇为节点、以中心村为支撑,持续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一体化,着力构建“1城2区5中心8镇60中心村”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在具体实践中,重点实施了“四个一体化”:一是城乡环卫一体化。2018年投入5600万元,实行市场化运作,每个乡镇建1个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每个村配备1辆容量2—3吨的垃圾收集车,为每3户群众配备1个垃圾桶,设立配备保洁员2200余人,构建了“户投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机制,“一把扫帚扫城乡”,有效解决了平原县人口密度大、垃圾产量大、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是城乡公交一体化。我们把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出行需求作为首要目标,坚持基础先行,大力实施“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积极打造城乡20分钟交通圈,实施农村道路“通村入组”工程,投资9650万元购置新能源电动公交车170辆,投资200万元建设港湾站,投资150万元建设城乡公交运营管理信息平台,群众通过APP可实时查看公交线路运行情况,实现了群众“出门见路,抬脚上车”,构建了“覆盖全域、城乡一体、绿色环保”的公交体系,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着眼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我们先后投入7个多亿,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273所,重点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教师补充、培训和交流机制,推行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上的差距,全县共增加学位18500个,补进教师1800多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城乡医疗一体化。大力推行“互联网+医疗”,以县域医疗中心和信息化建设、专科建设为抓手,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乡卫生院、村卫生室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与县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合作机制,让农村群众不出村、不出乡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实施“四个一体化”,实现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了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
三、聚焦增强动力活力,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变革,“观念一变天地新”,我们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讲课”“周二学习大讲堂”等形式,不断更新干部的思想观念,转变干部的思维方式,激发干部改革的内生动力。我们深化金财、金源、金茂、金盛、中牧、淯新砂石等六大平台公司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构建了平台公司与城市经营、产业、企业的循环链,有力支撑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的培育发展。我们深化人才引进机制改革,赋予教育、医疗等单位更多用人自主权;实行“人才+项目”捆绑引才模式,做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我们深化惠民殡葬改革,建设县、村公益性墓地,引导倡树殡葬文明新风,全县常年火化率保持100%,实现了新野人民“活的好、养的好、葬的好”,新野被确定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我们还实施了事业单位转企改革、环卫体制改革、城管体制改革、自来水供水体制改革、砂石资源国有化采运等改革,均实现了平稳有序无震动推进。通过改革,解决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一些领域显现了生机和活力,为发展打开了更大的空间。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厚植高质量发展基础。确保脱贫质量高、成色足、经得起检验,必须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重抓“两业”和兜底两大关键。
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通过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创造美好生活。在产业扶贫上,依托肉牛、蔬菜、花生、林果等特色产业,推行农业产业扶贫“四个三”、科尔沁肉牛寄养托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等扶贫模式,把贫困户紧紧粘在产业链上,建立村支部、新农主体、贫困户紧密联结的利益机制,推动整村、整乡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在就业扶贫上,依托纺织服装、智能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通过“千企帮千村”结对帮扶,因地制宜,把扶贫车间建到村边路边、田间地头,把产业链延伸下沉到村一级,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走出了一条“投资小、风险小、带动快、见效快”的“两小两快”扶贫车间建设路子。我们还精准开发设置保洁员、护路员、护河员、护林员、保险宣传员等公益岗位6000多个,年平均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实现了贫困群众的稳定增收。
针对新野贫困人群中因病因残和孤寡群众占比大、脱贫难的现状,科学分析、解决“保障谁”的问题,精准施策、解决“怎么兜”的问题,优化服务、解决“养的好”的问题,大力实施“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投入8000多万元,高质量建设了34个乡镇敬老院、26个村级幸福大院、14个医养结合集中康复点、26个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点,吸纳入住特殊贫困群众3034人,入住率100%,做到应兜尽兜。同时,健全完善常态长效高质量运营机制,每年投入1200多万元,对兜底保障机构日常运营费用进行奖补,确保“四集中”模式持续健康运行,确保兜底对象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守好了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省扶贫办、省民政厅深度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
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好“绿富美”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个“聚宝盆”。环境好了,就能聚人气、聚商气、聚财气,发展才更具吸引力、竞争力。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两山论”,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底色,打造“田园新野”品牌,走好“绿富美”发展之路。
新野自北向南有唐、白、湍、刁等8条过境河流,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南阳80%左右的出境水过境新野,每年约有37亿立方米,原有的引丹、鸭灌等水利设施也比较完善,这是新野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实施全域水系连通工程,打造“平原水乡”。具体讲,就是利用自然河道、现有灌区、部分开挖和在重要节点建坝蓄水,实现河与河之间、河与灌区之间、河与城区内河之间的贯通连接,蓄住“天上水”、留住“过境水”、涵养“地下水”,既满足农田灌溉用水,又保护水生态、形成水景观。近年来,先后建成了白河0号橡胶坝、白河1号橡胶坝、白河液压坝“三座大坝”,实施了军民渠、农场沟、老寨河“三条城区内河治理”,完成了白河与三里河水系连通工程,把白河源头活水引入城区内河,实现绿水穿城、绿水绕城、绿水润城的愿景。下一步,还要建设南水北调调蓄人工湖,形成河西片区水系景观,打造彰显特色、宜居宜游的新野版“富春山居图”。
同时,瞄准森林新野建设目标,以国储林项目为依托,实施全域国土绿化行动,重点抓好河道绿化、通道绿化、围城围镇围村绿化,开展“四边四化”活动(围绕路边、村边、户边、水边,实施洁化、绿化、美化、亮化),形成常年见绿、月月有花、四季出彩的田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