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专题研究 NEWS

人均国资28.69万元:资源变现与财政改革大考

时间:2025-11-04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编者按:

一边是超400万亿元的国有资产,一边是市县级的财政压力,如何盘活国资“家底”成为关键考题。“人均28.69万元的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但要从数字转化为民生福祉,还差关键一步。”王牌智库首席专家上官同君表示。

10月26日,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01.7万亿元。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际,这笔巨额国有资产如何通过市场化运营转化为“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财政资源,已成为从中央到市、县(区)各级政府的共同挑战。

一、国资“家底”:规模与结构

      国有资产“家底”已然浮出水面。截至2024年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01.7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109.4万亿元。加上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487.9万亿元,以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68.2万亿元,中国国有资产总量达到历史新高。  

从人均视角看,这笔资产相当于每个中国人拥有约28.69万元的国有资产。然而规模背后,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中央央企和省级国资国企从资产经营到管理比较成熟,但市、县(区)的国资管理仍然非常薄弱。”上官同君指出。

基层政府面临的困境是:既要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又难以有效盘活手中的国有资产。  

二、市县(区)困境:国资管理三大痛点

相较于中央企业和省级国资的成熟管理体系,市、县(区)国资管理仍存在系统性短板,归纳为市、县(区)国资管理三大痛点:  

1.政企不分的历史积弊  

地方融资平台长期充当“二财政”,政企职责边界模糊,导致资产负债率高企。据统计,2024年县(区)级平台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达72%,部分县(区)甚至超过80%。  

2.市场化运营能力缺失  

多数市、县(区)国资公司仍停留在资产出租、工程代建等初级阶段,缺乏专业化运营团队和现代化企业制度。例如某中部县城投公司2024年经营性收入仅占总营收的15%,造血能力严重不足。  

3.资源整合效能低下  

分散在各部门的闲置资产难以统筹盘活。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通过改革盘活了发展思路,经初步核算,全区竟有价值917亿元的沉睡资源亟待盘活,主要包括低效利用的工业厂房和处于闲置状态的旅游景区。 

 此外,短期行为与债务积累问题突出。市、县(区)领导班子更换频繁,寅吃卯粮者多,新官不理旧账者多。这些短期行为进一步加剧政府债务风险,亟需在省级层面加强指导和支持,推动平台公司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转型。  


三、平台转型:从融资主体到市场化运营

面对困境,各地正在探索平台公司转型路径。新一轮城投“退平台”正在推进,县(区)级主体成为主力。据民生证券固收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1月20日,公开“退平台”并征求金融债权人意见的37家主体中,有30家为县(区)级主体。  
城投公司“退平台”是完善政府债管理、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必然要求。本轮改革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推动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  

破局之道在于重构市县国资管理的市场化逻辑:  

1.建立穿透式监管体系: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数据、流程、权责、风险”四维穿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福建省推行的穿透式监管已覆盖全级次子企业,有效遏制违规投资行为。  

2.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国资主导+民企赋能”模式激发活力。湖南省岳阳市将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拍卖,引入社会资本后运营效率提升30%,年收益增加6000万元。  

3.创新资产证券化路径:借鉴杭州西湖景区经验,将游客动线数据转化为商业模型,推动商铺续租率提升至87%,租金收益增长贡献率超30%。  


四、数据资产化:国资新增量与创新路径

在传统资源之外,数据资产正成为国资的新增长点,但当前实践存在局限性。目前,国内的数据资产化实践主要集中于国企领域,特别是通过数据治理和入表来帮助国企化债。

 

王牌智库历时六年原创研发了以整县(市、区)推进的通过数据治理、入表、经营来把大数据变成新国资的模式。
这一模式超越了单纯的国企化债目标,实现了从数据资源到数据资产再到数据资本的全面转化,为市、县(区)层面开辟了新的国资增长渠道。通过在国内以整县推进的方式推进数据治理、入表、经营三个环节,市、县(区)的国资体量有望在现有基础上翻倍。

 

政策与实践进展

数据治理、入表已在国企化债领域得到初步应用,需要在“数据治理、入表”之后的经营环节加强,整市、县(区)把大数据变成新国资尚属空白。

1.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确数据资源的确认范围和会计处理适用准则,推动数据资产入表。  

2.青岛探索形成“数据梳理—合规审查—资产登记—价值评价—资源入表”的可行路径,推动山东港口、上合控股等企业完成入表工作。青岛能源集团依托数据资产增信,获得招商银行6000万元低利率授信额度(注:国企青岛能源集团数据资产增信后获银行授信)。

3.贵州台江体旅融合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5项数据要素与5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数据资产价值超千万元,成为黔东南州首家实现数据资产入表的国有企业

 

五、路径展望:从资源盘活到财政解放

国资市场化运营的最终目标,是兜牢“三保”底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对于市、县(区)而言,未来应当从四个层面推进国资改革:

1.构建分层级的国资管理模式
针对市、县(区)特点制定差异化策略。安徽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区)贯通的资产调剂共享平台,打通跨部门、跨地区调配通道。截至2025年9月,该平台累计调剂资产8万余件、节约财政资金近8亿元,实现了资产信息的实时更新和高效匹配。
2.推广公司化运营城市,推进平台公司转型做实
组建专业化的城市运营公司,将分散的行政资源、土地资源、产业资源整合注入市场化平台,实现从“资产持有”向“价值经营”的跃升。例如,浙江温州以市公用集团为实施主体,整合全市水务、燃气、环保三大公用事业板块资源,形成“1+3+12”公用事业管理格局,资产总额较整合前增长234%,供水能力上升到全国第12位。  
3.给市、县(区)国企松绑
坚持转型做实之路,坚定不移走市场化运营之路。例如,湖北十堰市通过聚焦主责主业、体制机制改革和全域谋划,推动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1852亿元增长到4203.9亿元,营业总收入从100.58亿元增长到228.3亿元,利税增幅位列湖北省市州第一。  
4.创新数据资产化路径
将王牌智库的整县推进模式与地方实践结合,通过数据治理、入表、经营三个环节,把大数据转化为新国资,破解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过渡,为市、县(区)开辟新的增长渠道。

 

六、结语:从数字到民生的“最后一公里” 

从数字到民生的距离,正是国资改革要打通的“最后一公里”。国有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增值,在整合中才能增效。随着“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正迎来历史性契机。  
对国资运营而言,必须推动国企资产与经营分离,资产端聚焦保值增值,经营端着力打造懂市场、善经营的专业化管理团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国企运营的核心逻辑,更需让经营者深刻懂得“经商不赚钱,早晚要完蛋”的道理,让经营者深刻践行“经商不盈利,企业难存续”的市场法则。
对市、县(区)而言,唯有跳出国资研究国资,用市场化手段激活这人均28.69万元的财富,规避传统国资运营存在的短板,才能让它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幸福源泉。

 

  (上官同君系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



上一篇:“十五五”的时代答卷:县域何为? ——论新时代县委书记的使命与担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