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专题研究 NEWS

顶端新闻·智库专家V观两会丨上官同君:4大关键词助力县域经济凭实力“开跑”

时间:2024-03-11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编者按:聚焦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今年政府工作的总基调仍是稳中求进,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房地产、民营经济、新质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四大关键词成为关注热点。

      依照《报告》制定的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等预期目标,纵深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实现以进促稳,仍须聚焦县域“底盘经济”发力。

      应河南日报顶端新闻“中原策”专栏邀请,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上官同君结合智库27载运营县域城市的实战经验,着力对房地产、民营经济、新质生产力、新型城镇化4个关键词进行解读,以期锚定核心领域,助力县域经济“赛马”凭实力开跑。


★关键词一★
房地产

      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地产领域的重要部署,提到六个方面:一是防范化解风险,二是减少限制性措施,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四是提高居民收入拉动住房消费,五是货币政策仍将释放降准降息利好,六是财政扩张支持“三大工程”建设。

      王牌智库认为,房地产市场回归本位和平稳健康发展仍是主流。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革的当下,如何因城施策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时代抛给各县域政府的命题,答好这个时代答卷,需要重新认识房地产:

      一是重新认识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构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可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已经从探索阶段向完善阶段转变。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一方面,要基础性制度保障托底,如房地产预售制度、租售并举、土地制度、房地产税收配套、保障性住房等,只有基础性制度完善,房地产市场才会跳出“治标不治本”的低质循环;另一方面,要扎实推进城市群战略,统筹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凝聚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动力,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作为重要推手,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二是重新认识房地产市场新需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当前我国各地区都在积极完善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如优化公积金政策、放宽限购、保障房建设、城中村改造等,降低购房者的成本,既保证“有房住”,也保证“住好房”。此外,政府还要细分购房群体,针对不同的购房群体特征,采取多样化的刺激政策。目前,多个省市已经进一步聚焦购房群体,如聚焦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及返乡群体、新就业群体等,挖掘新型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潜能,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三是重新认识房地产融资需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优化房地产政策,政府将支持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确保公平对待。”近年来,房地产企业“暴雷”“资金断裂”事件频发,由于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对投资、消费、财政、居民资产等都产生深远影响,导致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信心持续不足,直接冲击了市场新房、二手房的销售转化。理性认识房地产,需要在房地产领域重塑认知体系,以防范化解风险为首要任务,既要压实压牢房企主体的责任,又要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地方政府的属地责任。在政策支持方面,也适当给予民营房企一定的融资政策倾斜。

      而房地产步入健康发展轨道,需重点坚守“三条线”:

一是守牢一条“底线”

      保交楼是一项民心工程、政治任务,是稳预期增信心的关键,唯有下决心彻底拆除尚存的一个个“定时炸弹”,彻底医好一个个“伤疤”,方能提振市场信心,焕发市场活力。要把控增量、化存量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强化主体责任,狠抓落实,挂图作战,多措并举,落地见效。

二是守住一条“红线”

      房地产与金融息息相关,处置不好极易引发系统风险,要严格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红线。

三是守好一条“长线”

      要坚持走长期主义路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建立起“保障房+商品房”长线长效机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时妥善处理好“人、房、地、钱”关系,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二★
民营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这说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说明,民间资本的活力不可忽视,给民企空间,就是给中国经济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从金融市场放开到国企混改试点,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打通了民营资本进入国家重大民生工程领域的通路,发挥出民营企业的市场活力。

      王牌智库认为,民营经济发展要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着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必须消除“歧视”,厘清四个误区:

      一是谨防民营企业“走过场”,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提振信心;

      二是谨防民营经济“污名化”,多措并举提升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在政策方面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的科学化改革,并适当倾斜税收、社会保障等;

      三是谨防民营资本“用力失衡”,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释放被压抑的民间投资需求,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合理增长,持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增强民营经济内生动力;

      四是规避“所有制歧视”,打破市场“冰山”、融资“高山”、转型“火山”,减弱民营经济与国央企的“边界”,不给民营企业“贴标签”,促进市场竞争有序进行。在政策方面,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运用市场手段和改革措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关键词三★
新质生产力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2024年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见,新质生产力对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对实现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有着重要赋能作用。

      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潜力赛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将起着强劲的助推作用。新质生产力,外延在“新”,内涵在“新”,核心在“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从简单追求数量和增速的发展,转向以质量和效益为首要发展目标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这就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着力在“新”字上下功夫,既要聚焦新科技、新业态、新模式,又要培育新人才,尤其是对口的“高精尖”科技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发展路径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鼓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要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二是加快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发展制造业向高端迈进,并能够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链条,促进金融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四是“新质”技术创新驱动
      在5G、AI、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注重优化、纵深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在“研、产、供、销、服”等领域聚焦发力,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融通,集群发展。

五是数字化生产力提质增效
      面临传统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思考这三个要素的融合升级。

      首先,需要在提升高技能人力要素资源的质量和供给上多一些倾斜,锚定培育“数智”相关人才;

      其次,需要增加科技含量高的生产工具,如智能化、高端化等;

      第三,需要稳步扎实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转换,纵深推动智能化应用水平。
 
★关键词四★
新型城镇化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正所谓“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底盘经济”,更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关键力量和主阵地。

      从王牌智库服务县域经济的视角观察,目前,我国县域城镇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水平参差不齐。县域需要扛起新型城镇化主战场的使命担当,在夯实县域产业基础、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基础上,助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入2.0时代,仍需真抓实干,甚至攻坚克难。

      让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时刻抓好县域经济,用好“郡县治,天下安”,这是守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线思维。目前,我国县城数量大、类型多,不少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需要因地制宜补短板、强弱项。

一是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面临新型城镇化的新发展需求,城市更新成为各地方政府发力的关键领域,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故而,县域城市突破“瓶颈”障碍需要锚定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发力,既要做好城市再造“大文章”,补“里子”修“面子”,又要配齐城市空间功能;既要注重县域文化传承,延续城市人文,又要通过产业升级焕发城市发展新动能。

      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是着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基础支撑和有力抓手,能够增强县域内外的经济联系和流动性,为县域经济提供优良的物质保障,又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吸引和留住人才,为县域经济的长期发展注入活力。

      因此,要以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为方向,综合考虑县域城市功能完备性、对外物流交通便利性、群众就医上学便捷性、消费场景丰富性等,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强调以人为本,根据人口规模、群众需求来合理规划布局,避免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布局、低水平建设等情况,从而保障居民获得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

二是以城乡融合新空间形态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
      发挥好县城“城尾乡头”的衔接作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在深化、内化、强化上下功夫:

      首先,强化县域政府主体责任,优化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激发地方创新创造活力;

      其次,聚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解决就业难题;

      第三,紧抓县域产业升级,找准县域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并能够依托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以特色为招牌,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加强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与此同时,加大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探索投融资模式的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来投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强化党委和政府的引领作用
      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决策、引导、协调和保障作用,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既包括加强县域内部的协调合作,又包括加强与上级政府及周边区域的对接合作,积极融入周边城市群建设,拓展县域发展新空间,共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赢。

(本文首发于河南日报顶端新闻“中原策”专栏,作者: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 上官同君)


上一篇:政策解读丨“千万工程”破题“三农”需要系统解决方案

下一篇:王牌舆评丨莫让加装电梯这件好事变成困扰民众的糟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