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新征程|中央一号文件专章部署乡村产业发展 “土特产”大有文章可做
时间:2023-02-28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何为“土特产”?“土”就是一方水土中寻找乡土资源,“特”就是打造特色、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产”就是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来建产业,打造产业全链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专章部署,提出“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土特产”三个字大有文章可做。洛川苹果、大同黄花、柳州螺蛳粉、赣州富硒蔬菜……如今,这些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过的、带着浓浓本地特色的“土特产”,从田间地头走向各地的大型商超,甚至进入海外市场。抓住“土特产”里的“土味”与“特色”这些产品优势,更多乡土产品驶上产业化的快车道,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从一方水土中开发乡土资源
贫困村建起“富硒”产业基地
初春时节,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的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里绿意浓浓,茄子、豆角、丝瓜……各色各样的蔬菜长势正旺。菜农王二发正在大棚里忙碌,据他介绍,富硒蔬菜是潭头村的土特产,这种蔬菜最大的特色就是硒含量高,好吃而且有营养。
过去,潭头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没有资源没有产业,村民大多外出打工。而如今,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村里建起一排排美丽的新民居,蔬菜大棚、果园整整齐齐,小汽车来来往往,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这种叫作“硒”的元素。
富硒蔬菜、富硒水果、富硒水稻……在潭头村,几乎所有的特色产业基地都与“硒”相关。如果说“富硒产品”是潭头村的土特产,那“硒”便是这一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不仅仅是潭头村,整个赣州市都具有天然的富硒土壤资源优势。赣州市农业农村局产业科副科长钟坤介绍:“经过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赣州已探明富硒土地面积1117.61万亩,占调查面积的47.04%,赣州富硒土壤总面积,以及富硒耕地、富硒园地和富硒林地占受调面积的比例均处于全国同类富硒区前列,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的绝对值、潜力值巨大。”
做好“土特产”文章,首先就要抓好一个“土”字。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这是‘土’。”立足本乡本土资源,实现因地制宜,这无疑是赣州市富硒农业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钟坤表示,靠着在“硒”字上下功夫、做文章,赣州市目前已打造了富硒高山梯田米、富硒脐橙、富硒蔬菜、富硒茶叶等10多类近百种富硒产品。
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地区从“土”字入手,做大“土特产”产业。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依山傍水、气候宜人。高山雨林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让这里产的茶叶口感分外清香。以前,毛纳村的村民找不到致富的出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水满乡赶集的村民王琼霞看到商贩正在大批量高价收购大叶种茶。这种茶叶在毛纳村周边的山上到处都是,王琼霞立马赶回家到山上采摘,第二天一早拿到市集上售卖。此后,毛纳村慢慢发展起了茶产业,如今,村里已有超过80%的农户种茶树,全村茶园超过570亩。王琼霞自家种了110亩大叶种茶,每年仅茶叶收入就超过30万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特产,不同的地理、气候、土壤造就了不同的农业资源禀赋。山西大同昼夜温差大、半干旱的气候,种出的黄花菜苗大苔繁、肉厚角长;延安洛川海拔高度和充足的光照,让这里的苹果口感脆甜、果面光滑。新县的油茶、湘西的柚子……越来越多带有本土优势的产品走向市场,带动当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