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同释放磁场效应
时间:2023-05-16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次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4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关键所在。9年来,京津合力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同城效应”强化;京冀围绕重点承接平台体系,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通发展。
三地协同创新日益走向纵深,不仅推动区域实体经济由生产型制造向研发服务型智造转变,而且延链聚带,激活了业态的集聚效应。
活力:“一张网”织密,“一体化”提速
不足1天,快递可以从河北发至天津;不到1小时,通勤族可以从河北燕郊到达北京国贸;不足1秒,“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已完成百亿亿次的运算。这是京津冀人流、物流、数据流的活力,也是三地协同的密度、速度、加速度。
3月23日,在石家庄高新区河北智昆精密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对减速机配件进行激光打标 骆学峰 / 摄
“太快了!”北京市民黄小慧早8点从电商平台一键下单购买的新手机,1个小时内即在河北廊坊固安华夏接货仓分拣完成,当天下午5点不到就在北京家中收到货,开始使用。
“当日达”的背后,是京津冀轨道交通“一张网”越织越密。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正加速形成。
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10848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8.3%;北京至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与天津、石家庄、保定、唐山均实现高铁1至1.5小时快速联系;38条公交线路实现跨省常态化运营,服务17个县市,日均客运量约27万人次。
人流带动物流,物流带活资金流。从2020年5月18日签约到同年10月8日一期运营,位于河北廊坊的圆通速递北方总部基地仅用140多天就实现投产达效。
“以往转运中心分散在北京的3个区,车辆和人员往来费时费力,运营成本高。转运中心整体搬至廊坊后,快递全链路平均时长从53小时压缩至47小时,次日达的实现率由60%提升至95%以上。”圆通速递北方总部基地负责人俞林说。
动力:协同创新之花,结出高质量之果
走进中关村精雕智造创新中心,总经理杨锰拿起两块分别在北京、河北两地生产的凹凸件。轻轻一碰,两块金属严丝合缝,看上去就像一块整钢一样。“过去这种高精密的零部件只能在进口机床上生产出来,现在完全由国产精密机床生产,异地生产也丝毫不影响它的精密程度。”杨锰说。
机床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国家装备制造的根本。高端数控机床的自主研发更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作为第一批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企业,精雕集团在2014年将生产组装部分搬迁至河北廊坊,实现了“北京研发、河北生产”,由此踏上跨越式发展之路。
杨锰说,中关村精雕智造创新中心链接京津冀需求和资源,完善产业链条。目前已整合津冀产业链制造资源80家、供应链企业200余家,不仅扩大了津冀制造资源的“朋友圈”,还使在京企业的制造需求得到快速响应,实现批量制造能力。
放眼京津冀,这样的产业协同每天都在上演。
2022年,天津吸引京、冀投资额1989.4亿元,占全部引进内资的53.8%;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95个。2023年1~2月,北京投资来源单位在津新设机构137家、落地重大项目34个、总投资25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2%、209%、923%。
雄安新区在建设物理城市的同时,一座数字城市也在拔节生长。这座数字新城以如此速度揭开面纱,与北京的技术加持密不可分。
下一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