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动态 NEWS

不良资产转让价低于一折成常态 消费金融公司年初涌现不良资产处置潮

时间:2025-01-21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在银登网发现,湖北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消费金融”)发布了两笔不良贷款转让的公告。

具体来看,湖北消费金融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未偿本息总额为2.39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2103天,但是起始价仅为694.7万元,相对于未偿本息总额来讲折扣率为0.29折;此外,2025年第2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未偿本息总额为9477万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2357天,起始价为264.4万元,折扣率为0.28折,折扣力度之大同样令人咋舌。

开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情况如何?背后又是何原因?

涉及哪些消费金融公司?

在当前消费金融领域,不良贷款转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开年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相继发布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公告,比如在银登网上,捷信消费金融以及中信消费金融均发布了相关信息。

1月13日,银登网新增8笔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公告,出让方涉及五家金融机构,其中包含消费金融公司。

而就在近日,《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宁银消费金融官网也发布了《浙江宁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与昆朋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债权转让暨债务催收联合公告》,向昆朋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出让一批不良资产。从披露的文档可以看出该项目包含5846笔借款,期限从12个月到48个月不等;逾期天数方面,基本都在1000天以上,个别甚至超过3000天。

消费金融公司为何会批量转让不良资产?在业内人士看来原因是多样的。

“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机构范围扩大,更多消费金融公司获得批量转让许可,从而通过批量转让来处置不良资产。”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部分借款人信用情况的恶化,导致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资产有所增多,从而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需求增加。

折扣力度较大

从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布的不良贷款转让信息来看,除了出让不良资产规模较大以外,转让折扣力度同样引人关注。

银登网显示,1月3日,捷信消费金融发布了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公告。该项目的竞价起始价为2150万元,而对应的未偿本息总额高达6.99亿元,这意味着其竞价起始价仅为未偿本息总额约0.31折。这一数字无疑显示出该不良贷款资产的巨大折扣力度。

1月10日,中信消费金融连续发布了两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公告。这两个项目的未偿本息总额分别为3769.89万元以及6298.31万元,而竞价起始价分别为362.84万元和370.28万元,折扣率分别为0.96折和0.59折。

据《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发现,转让价格均在一折以下的这一情况与2024年类似。

比如,去年9月底,蚂蚁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分别在银登网发布2024年第4期和第13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公告,蚂蚁消费金融拟转让未偿本息5.9亿元的不良贷款,起始价5600万元;北银消费金融拟转让未偿本息4751万元的不良贷款,起始价125万元;从捷信消费金融去年11月初在银登网发布的两期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项目拍卖信息来看,首期资产包以255万元的起拍价出让,仅为原值的0.24折,而第二期折扣更低至0.21折,均不到一折出售。

折扣力度为何如此之大?“消费金融公司定价与资产包整体价格、贷款业务基本属性等因素有所关联,例如,逾期时间越长,回收的可能性越低,价格也会产生更大折扣;再如件均越大,同样也会影响到回款效果。定价如超出市场预期,则会面临流拍情况。从不良转让试点单户对公及个贷批转横向对比,单户对公往往更具市场吸引力,而个贷批转则由于借款人分散、缺乏抵押物等情形,一折以下已成常态。”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如此分析。

贷后管理难

消费金融公司批量转让不良贷款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银登网挂牌转让的不良资产包呈现出规模大的特征,体现了消费金融公司贷后管理比较难做。”有业内人士表示。

当下,监管部门不断下发文件对金融机构贷后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2024年5月,《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发布,对催收时间、催收作业工具等催收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定,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保护债权人、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其中,消费金融公司就在《指引》的适用范围之内。

有一些并不是直接针对“贷后”的监管文件,但也侧面对催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中提到“规范营销催收行为”以及银行保险机构自行或者委托外部机构催收过程中,不得存在采取暴力、恐吓、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实施催收的行为。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系列举措在债务催收方面“堵偏门”,部门消费金融公司由此开始“走正门”,批量转让的方式就是不良资产处置正途之一。

“一些金融机构倾向于通过自身催收等方式来处置不良贷款,更多消费金融公司为了提高处置效率选择进行批量转让。”董希淼表示。

苏筱芮认为,未来,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不良贷款转让来减轻贷后压力将实现常态化,为有效盘活信贷资金提供正向赋能。



上一篇:招商引资+财政转型+资产证券化,地方国资入主上市公司新范式

下一篇:央企重组旗下金融机构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