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动态 NEWS

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时间:2025-10-14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十四五’以来,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金融监管开创新局面。”9月22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十四五”以来,在金融监管部门引领下,银行业保险业锚定“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扎实谱写金融“五篇大文章”,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防控金融风险,在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坚实步伐中实现了自身发展的新跨越。

不断夯实自身实力  高质量发展成效突出

“十四五”以来,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资产规模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更加雄厚。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500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9%,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近100万亿元,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我国占据6席。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5年来,我国不断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今全球前50大银行已有43家在华设立机构,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半数已进入中国。同时,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完善。大型机构主力军和压舱石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小机构服务当地、特色发展取得实效,基本形成特色化经营格局,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有效互补。

金融运行总体稳健,行业发展韧性更强。当前,不良贷款、资本充足、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均处于“健康区间”。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长超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行业应对各类挑战的基础更牢、韧性更强、底气更足。

这份成绩来之不易。5年来,面对复杂的外部挑战,银行业保险业主动谋求转型,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夯实自身实力,增强应对挑战的韧性,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

“‘十四五’时期,中国银行业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中深耕拓业,持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尤其是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发结构性变革,银行业逐渐淡化规模情结,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已转向“科技—产业—金融”新模式。

这种“新跨越”还体现在向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迈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银行业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提升价值创造,在总体实力增强的同时探索差异化经营,在扩大金融开放的同时有效防控风险,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供高质量服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效双升的同时,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加快推进。

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从经济社会大局出发,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质效明显提升。”李云泽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天职”。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功能性作用,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通过增供给、优结构、补短板,全力支持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着力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切实强化薄弱环节金融支持,推动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数据显示,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有效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有力支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表现在具体成效上,可以概括为“重点领域投放精准有力、民生保障显著增强、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十四五”以来,银行业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保险业“十四五”期间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其中,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同时,金融服务触角进一步延伸。如今,北到漠河、南到三沙,已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服务”。

“我国银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效双升。”娄飞鹏表示,从总量来看,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加大贷款投放态势明显。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20年底的178.4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8月的273.02万亿元。从价格来看,贷款利率下降明显,有效推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2020年12月的5.03%下降至2025年6月的3.29%。从结构来看,贷款结构优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增速较快。

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近年来,金融业锚定“五篇大文章”,精准高效配置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相较于2016年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60%,当前信贷对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相关领域贷款增量占比约七成,银行业信贷投向结构已发生深刻演变。”温彬表示。展望未来,行业将继续积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注入强大动力。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和永恒主题。

“十四五”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始终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监管部门的首位主责,把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决落实“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16字方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重点地区“一省一策”形成改革化险方案,综合采取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有力有序推进实施。“当前,无论是高风险机构数量还是高风险资产规模,都较峰值大幅压降,在金融体系中占比都比较小,风险完全可控。相当部分省份已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李云泽表示。

加快推进改革转型。5年来,农信社改革蹄疾步稳,过半省份组建省级法人机构。城商银行改革重组有序实施,股份制银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保险、资管等机构加快回归本源,功能定位不断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的减量提质成效明显,区域布局持续优化。

重拳整治金融乱象。5年来,通过集中治理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金融监管部门严肃查处利用关联交易非法输送利益,清退违法违规股东3600多个,一批不法金融集团得到依法处置。同时,坚决遏制脱实向虚,加强资金穿透监管,着力整治层层嵌套、空转套利,严格规范交叉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改革化险的最终目的是让中小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5年来,随着风险有效化解和经营能力不断提升,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服务“三农”、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经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改善。这不仅为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未来,政策层面还需“一体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在风险化解的基础上,转变和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治理和经营能力,在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展望“十五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纵深推进,我国将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金融业也将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的精准性和前瞻性,为经济社会提供安全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金融时报)



上一篇:扎实迈向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下一篇:金融支持文旅产业“出圈”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