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如何实现“双向奔赴” 打造创新高地的无锡实践
时间:2025-11-25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次当《金融时报》记者与专家一行到访江苏省无锡市时,太湖畔已浸染秋意,人们在桂花的余香中换上了长衣。这颗被誉为“太湖明珠”的城市,不仅是风景秀丽的江南名城,更是江苏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的排头兵。
近年来,无锡以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夯实“465”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布局“5+X”未来产业,在培育高水平创新企业、搭建高能级平台、攻关关键技术的进程中,展现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的生动局面。
资源链接 助力培育“芯”动能
作为“现代工业的粮食”,芯片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全球半导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无锡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活力,正逐步成为全国集成电路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金融时报》记者与专家团队走进这座科技与生态交融的城市,深入探访无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最新实践,了解其如何以科技创新之“进”,拓宽产业创新之“路”。
“疫情期间,呼吸机是救命的机器,一时间需求量大增,江苏省的医疗设备企业鱼跃医疗加班加点生产。”江苏集萃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副主任戚运东说,“当时生产的呼吸机用表压和压差传感器芯片是进口的美国霍尼韦尔芯片,由于供应链不畅,生产一度陷入停滞。”
戚运东指着展示台上的芯片说:“当这个问题汇报到江苏省政府后,为了协调解决供应链问题,就找了我们创新中心。”临危受命下,创新中心联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鱼跃医疗、省卫健委、省药监局等单位,组织产业链资源,设立专项组,经过1年多攻关,最终实现了满足呼吸机用表压和差压传感器芯片的研发,形成可量产的芯片产品和整机样机。“医疗器械核心器械的更换要通过认证,没有一两年搞不定。但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这个问题几个月就搞定了,目前呼吸机中相当一部分芯片都是国产的。”戚运东满是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这只是众多项目研发生产的故事之一。这个坐落在无锡市西山区的创新中心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无锡市人民政府、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承担着整合创新资源、牵引应用需求、提升产业能级的职责。创新中心在组织架构上大胆探索,构建独特的混合所有制运作体系。将团队的个人利益与机构的长远发展紧密捆绑,彻底激发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内生动力,使创新中心成为与创新企业风雨同舟的利益共同体。
与大多数芯片企业扎堆消费电子领域不同,创新中心自创立之初便明确了差异化战略:专注于要求更高、稳定性更强的工业级芯片。创新中心负责人表示:“工业领域是制造业的‘心脏’,对供应链安全和自主可控的需求极为迫切。我们的使命就是为省内集成电路产业自立自强提供支撑。”
为解决“汽车缺芯”的突出问题,实现汽车用动力总成控制MCU芯片的自主可控供应,创新中心广泛走访汽车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挖掘关键共性需求,遴选出动力总成控制MCU芯片为突破口,并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项目实施,开展汽车芯片联合攻关,最终推动车规MCU芯片在广汽车型上量产。
“我们就像产业资源的‘连接器’。”创新中心负责人说。作为非营利机构,创新中心不与任何企业竞争,而是通过合作,共享产业链上设计、制造、封测各环节的软硬件资源,为初创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务。这种方式极大降低了创新门槛,成为培育产业新苗的“沃土”。
成立5年来,创新中心已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截至目前,创业中心已经累计服务企业超100家,引进培育优质团队37个;牵头组建了长三角汽车芯片产业链联盟,并联合云途半导体等潜在独角兽企业落户无锡,初步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协同”的创新生态;打造了涵盖测试验证、EDA设计等五大核心平台,并建成江苏省首家专业车规级芯片检测第三方机构。
据介绍,未来,创新中心将聚焦智能汽车、低空经济、商业卫星三大方向,以“一中心、两平台、一基地”为核心,打造国家级车规芯片中试平台。重点布局卫星通信芯片、车规级测试及工业传感芯片领域,强化“概念验证—中试熟化—量产转化”全流程服务能力。同时,通过“内部孵化+拨投结合”模式,持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孵化,助力无锡形成集成电路特色产业集群。
人才引领 人工智能产业多元化发展
在探访无锡推动科产融合的创新生态时,清华大学无锡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清华中心”)的发展路径,深刻诠释了顶尖人才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碰撞中的重要作用。
清华中心由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与无锡市滨湖区政府于2023年携手共建,并于2024年6月正式落地运营。该中心坚持“背靠清华、扎根无锡、专注智能、面向产业”,专注于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和智慧物联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性创新不依赖人海战术,而取决于顶尖人才的引领。依托清华大学及智能产业研究院的顶尖科研力量,清华中心构建了由院士领衔、国际一流科学家与产业精英组成的核心团队,并持续面向全球招募各领域的顶尖人才,为突破性创新奠定智力基石。同时,与互联网时代的微创新不同,创新中心坚定选择聚焦“前瞻且困难”的突破性创新,将资源集中于3个具备万亿元级市场前景的方向:自动驾驶与机器人、物联网与绿色计算、新药研发与生命科学。
目前,一系列项目已开花结果:具身智能企业求之科技已落地无锡并完成大规模融资;半导体晶圆检测项目瞄准国产替代,已研发出多版样机;华深智药凭借AI研发新药,达成17.2亿美元海外授权;水木分子专注生物医药垂类大模型;落地无锡的紫荆智康打造的全球首个智能体医院(Agent Hospital)具有广泛影响力。这些项目展现了AI赋能产业的巨大潜力。清华中心的实践表明,当顶尖人才与人工智能在无锡这片产业沃土上相遇,便能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商业航天 民营火箭企业落地生根
走入厂房,我国民营商业航天领域运力最大的火箭“引力一号”的发动机就摆在记者的眼前。
“发动机成本占整支火箭的50%,我们正在研究发动机回收……”东方空间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为什么火箭发动机会在这里?原来早在2022年,一次与紫微科技的深入接触,让无锡敏锐地捕捉到太空轨道与频段资源的稀缺价值以及国家发力民用航天的明确信号。彼时,中国星网、垣信卫星等星座计划正加速推进,“占频保轨”成为产业爆发前夜的关键窗口。而无锡深厚的制造业根基——尤其是参与大飞机研制的“两机”产业配套能力,为其切入商业航天赛道提供了独特优势:从机载系统、结构材料到精密零部件,本土企业具有很大优势。
从2022年10月首次对接,到2023年6月紫微科技总部基地破土动工,无锡仅用8个月完成从洽谈到落地,4个月实现投产。这一速度不仅为企业争得发展先机,更让无锡在全国商业航天布局中抢出“一小步”领先身位。
成本是决定民营火箭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目前,火箭发动机生产中80%的配件可在无锡及周边地区采购,并完成加工、制造、生产和测试,而以前只有20%。”东方空间的工作人员介绍道,“刚来的时候,有些村子看起来普普通通,真正走进去才发现,里面藏的可能是一个产值超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无锡市有着丰富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资源积累。例如,华科大无锡研究院一直以突破“卡脖子”难题为己任,瞄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院研发出多种创新工艺,积累了近40项自主知识产权,在中国航发、中国航天等11家企业的20类产品中得到应用。这些都为民营火箭企业在无锡落地生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无锡市还以此为契机完善了商业航天产业政策配套。无锡市工信局牵头出台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与专项政策,围绕“星、箭、网、端”全链条与“研、产、运、用”全环节,构建起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其中,无锡以梁溪区为核心,构建“一峰多原”空间格局,四大产业园错位协同。目前,全市已引育深蓝航天、微纳星空等重点企业52家,2025年1至9月产业营收突破104亿元。
此外,无锡市还积极实现金融与人才双轮驱动。资本方面,市国联集团设立20亿元空天产业母基金,梁溪区成立50亿元科创基金,惠山区联合市产业集团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构建多层次赋能体系,已投资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项目。人才方面,无锡依托“太湖人才计划”,对顶尖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试行“全权负责制”,强化智力支撑。
随着梁溪区空天产业入选江苏省唯一未来产业先行集聚试点,无锡已初步形成“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航天服务”的生态布局。无锡正以系统性的产业生态思维,将商业航天打造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新增长极。
(来源:金融时报)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