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除招商“内卷”?四中全会公报给出“答案”
时间:2025-10-28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次一、理念重塑:从“项目导向”转向“生态导向”,构建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传统招商以“项目落地”为终点,易导致“重引进、轻培育”。四中全会强调“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招商引资跳出“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短视思维,需要树立系统性、长远性的招商理念。
从“单一项目”向“产业链生态”转变。招商的核心在于构建产业生态,而非简单叠加项目。围绕重点产业,绘制“产业链图谱”,明确关键环节、核心企业、配套需求,推动“补链、延链、强链”。启示:
从“政策洼地”向“制度高地”转变。制度型开放比政策性让利更具可持续吸引力。不再依赖税收优惠、土地补贴等“内卷式”政策,而是通过制度型开放、法治化保障、市场化机制吸引企业。
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政府的价值在于搭建平台而非直接干预。政府角色从“招商员”转为“服务员”,通过搭建平台、提供场景、优化环境,激发企业主体活力。
二、机制创新:构建“全生命周期”招商闭环,提升服务效能
招商引资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涵盖“信息获取-项目评估-落地服务-投产达产-增资扩产”的闭环系统。四中全会强调“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求建立系统化、专业化、法治化的招商机制。
前段:精准画像,靶向招商。可组建“产业研究院”,围绕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重点方向,建立“产业地图+企业画像+投资意愿”三维数据库。制定“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项目的技术含量、碳排放强度、就业带动率等,杜绝“两高”项目借道入场。
中端:协同服务,极速落地。每个重大项目配备“1个首席服务官+N个部门联络员”,实行“全代办、全周期、全响应”服务。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提前完成区域评估、土地整理、环评能评,实现“拿地即开工”。
后端:绩效评估,动态管理。建立“合同履约+投资强度+亩均税收”三位一体评估体系,对未达约定标准的项目实行“黄牌预警+限期整改+退出机制”。对达产企业给予“技术改造项目优先立项”“新增用地指标奖励”等支持,推动“二期效应”。
三、路径突破:打造“场景+基金+园区”三位一体新模式,激发内生动力
四中全会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求招商路径实现创新突破。招商路径需从“政策招商”转向“场景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
场景招商:以应用换投资。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开放智慧城市、数字政务、绿色交通等应用场景,吸引企业“带技术、带资金、带团队”参与。
资本招商:以基金引项目。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专项子基金”,采用“母基金+直投+跟投”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招商。
园区招商:以载体聚生态。打造“主题产业园+专业化运营公司”,实现“一个产业、一个园区、一套政策、一支队伍”。推广“飞地园区”模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研发在沿海、转化在中部、制造在西部”的梯度布局。
四、保障支撑:优化营商环境“三升三降”,夯实发展根基
四中全会强调“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要求以营商环境之“优”促招商之“进”。
提升政务效率,降低制度成本。提升“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比例,降低审批时间、材料、环节。
提升要素保障,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绿电、数据、算力等新型要素供给,降低用电、用地、物流、融资成本
提升法治水平,降低政策风险。提升产权保护、合同执行、破产办理水平,降低行政干预、执法扰企、政策不确定性。
五、区域协同:构建“招商共同体”,纵深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中全会提出“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要求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建立跨区域招商协同机制。
建立“区域招商联盟”。可由省会城市牵头,联合周边地市组建“招商共同体”,统一制作招商地图、统一对外推介、统一政策标准。
推行“产业分工清单”。明确各地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模式推动跨区域协作。
共建“飞地招商平台”。探索“税收分成+指标共享”机制,鼓励发达地区项目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实现“双赢”。
上一篇:面向全球招商,粤港澳三地各放大招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