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动态 NEWS

未来货币政策将怎么走?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的哪些环节?解答来了

时间:2021-05-15来源:苏琴娱乐说 作者:acetouzi 点击: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灵活适度

  一季度,我国经济呈现稳定恢复态势,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供给量增质升,需求持续回暖,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就业民生保障有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这当中,货币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告》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预期管理科学有效,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金融风险有效防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以来,在内外部挑战仍然较大、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的情境下,我国货币政策按照“不急转弯”的要求,较好地引导了市场预期,有效应对各种冲击,助推经济恢复态势不断稳固。在总量上,货币政策更加突出“正常”,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利率水平适中,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变化,货币政策接下来怎么走是各界关注焦点。《报告》清晰传递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注重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报告》强调,会把服务实体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董希淼认为,上述表述符合市场预期,与宏观经济走势十分契合。他表示,未来我国货币金融政策既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以我为主”,不搞“大水漫灌”,努力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又要密切观察,相机抉择,做好政策储备,对外要严防输入性金融风险,对内要突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货币政策调控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中心,更好地助力“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更好地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而针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动所带来的溢出效应,以及美债收益率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等不确定因素,研究发展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将会以我为主,凸显前瞻性、灵活性和与时俱进。他表示,中国经济已密切融入全球,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传导速度来看,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都在上升,这对我国货币政策妥善应对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表示,面对各种溢出效应和不确定性,我国货币政策已做出了前瞻应对,显露了灵活性。未来对于更多可能的外部变化,货币政策更应以我为主,加强对外沟通协调,保持灵活应对。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开辟了“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专栏,详细介绍了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目标愿景与框架机制,可以被视作是对货币政策更长远的设计规划。民银智库宏观研究员王静文认为,“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是“十四五”期间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未来的货币政策操作也会在这一框架下展开,其中包括优化的货币政策目标、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和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王静文认为,这一中介目标锚定方式,有利于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引导市场形成理性稳定的预期。

  突出支持绿色、小微、科创等重点环节

  货币政策总体稳健,结构性重点也突出。《报告》指出,今年以来,我国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接下来将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报告》突出了对绿色发展的关注。在阐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时,《报告》提出,将研究推出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此,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对绿色减排这一持续性热点的特别关注,体现了货币政策的与时俱进。加快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有利于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碳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更好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产生巨大作用。

  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报告》对绿色发展的关注,表明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将进一步完善。他认为,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应向着建立强制信息报告和披露制度、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制定绿色金融共同分类标准、推动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引入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发挥碳价格的激励约束作用等几个重点方向展开。

  除绿色发展外,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始终是政策的关注点。《报告》提到,下阶段,将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继续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保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减,进一步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发挥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将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加大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金融支持,继续推动商业银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支持商业银行扩大“三农”、小微企业、制造业贷款投放。

  为了达成支持实体经济重点环节的目标,央行将持续着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报告》指出,要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继续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温彬认为,央行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已取得了巨大进展,接下来还需继续完善贷款利率报价机制和国债收益率曲线,这有助于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健全风险防范体系

  维护和保障金融安全

  《报告》提出,下一阶段,要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防范市场风险;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优化金融供给;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当中提及的市场中介机构、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具体落点。

  董希淼表示,在经济下行周期,叠加疫情冲击,我国金融业难以避免的周期性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逐步显现。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稳健性更是受到挑战。下一步,应多方发力,协同施策,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以新的举措推动金融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具体来看,《报告》强调,要压实中介机构职责,落实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要求;要进一步明确和压实各方责任,形成风险处置合力;要加大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分类施策补充中小银行资本。董希淼认为,作为金融机构,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形成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回归本源;应完善风险监测体系,提高资本充足率,防患于未然。

  同时,董希淼提出,防范化解风险,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应重点支持金融机构引进合格股东进行增资扩股,支持发行新型资本工具补充资本。

  总之,通过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健全风险防范体系,维护和保障金融安全。正如《报告》所述,要提升金融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全局性和主动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上一篇:提升政策支持精准性有效性

下一篇:政策衔接稳 振兴底气足(倾听·乡村振兴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