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认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在云南省宾川国定贫困县的开展情况,分析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和执行各环节中的问题,尝试探索一条符合当地特点的精准扶贫工作模式,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子课题成员,召开“云南宾川县村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情调研项目”调研报告研讨会。
此次会议主要围绕“云南宾川县村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情调研项目”形成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之云南大理宾川村落调研报告进行讨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和调研所在地扶贫专职书记来京参加研讨。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樊坚就此次调查的背景及村落的地理位置、土壤构成、实貌、面积、历史文化、建筑类型和生活方式等进行了简单介绍。他提出,村落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如“天子节”民间节庆活动在当地源远流长。作为云南省最大规模葡萄生产基地,村落依据自身的独特优势,以葡萄产业为基础,打造出了“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庄园)+基地+贫困户”的“5+”脱贫模式,村庄农业设施基地实现大棚化种植方式。他认为,村落脱贫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有很多问题,其中关键是如何将农业产业与乡村历史文化结合,打造一条乡村旅游文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调研点是位于发达和边缘交界处的一个村庄,交通比较闭塞,但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云南省宾川县委副书记杨金荣介绍了当地村落分布、民族构成和历史文化。据杨金荣介绍,当地以合作社为主体,打造了“5+”脱贫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功能,整合各种资源,为有工作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为残疾人、老年人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居家养老等服务。他表示,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上,一定要与各大学、研究院等机构合作,突出村庄优势,改造传统种植方式,建立共赢合作机制,将村落建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葡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以及养老、养身居住地。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多位学者,对基于村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际形成的调研报告做点评。
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毅肯定了村落的发展模式和典型性。他建议,应深入分析和挖掘造成村落贫困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要突显精准扶贫如何实施、取得哪些成果;要发掘村落在产业脱贫+治理结构中的独特性,探索其背后的支撑机制;在未来发展上,要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结合外部和内在资源,破除制度性障碍;要建立风险应对机制。
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认为此次报告的意义和价值很大,通过深入访谈,可以获得很多资料,如了解一个政策如何落地实施,老百姓如何理解政策、干部如何执行等细节。他建议,要基于比较的眼光,定位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要深入挖掘村庄脱贫成功的原因,并从村庄的自身经济社会条件、人口结构和政策制度设计等方面找出村庄脱贫成功的普遍性因素;村庄一定要注意做好产业可持续性、农民能力可持续性和组织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工作。
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炜点评说,此次报告深入分析了村落贫困的原因、特点和现状。李炜建议,要理解贫困的类型,找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要进一步明确产业扶贫过程中产业引进的各种条件,深入分析“5+”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要分析扶贫过程中贫困户在技术能力、心态、眼界上的变化过程;要梳理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和持续机制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整合各种资源,打造一条产业链。
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调研报告以脱贫过程、机制、效果和未来发展为线索,内容丰富,但在细节上还需完善,如,这一村庄是否具有代表性问题,数据资料如何应用,村庄的人口、经济、产业和资源等结构如何,土地流转的机制和条件,合作社的监督机制等方面还需补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