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3月24日至26日在京举行,论坛已连续举办18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
本届论坛以“新时代的中国”为主题,围绕高质量发展、财税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政策、全面开放新格局、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制造、创新与未来等一系列重大议题进行探讨。
论坛内容丰富,我们选取了其中有关中国发展阶段、改革开放40年及中美经贸关系方面的部分观点,方面读者了解参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对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认识,是理解把握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
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结构优化加快步伐,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增长动力加快转换,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空间无限广阔。
对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认识,是理解把握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制定发展思路和政策;各类市场主体就能够更好地抓住机遇,实现自身发展壮大;世界各国就能够更好地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与中国实现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迈向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好三个维度
迈向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好三个维度:
一是系统性。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经济增速,而是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
二是动态性。高质量的目标、思路和政策举措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认识的深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三是长期性。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有效防范社会各种风险的前提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推进高质量发展,符合实际,符合规律,是大势所趋。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我国改革开放有六方面成功经验
“站在历史起点上,我们的路径是清晰的,任务是明确的。”
回首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坚持了市场化取向。总体来看是市场导向,价格是自由的,重视对产权和契约的保护,并不断提升法制化水平。
二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施有顺序的开放。从沿海地区开发,外资投资到全国开发,从外资仅限于来料加工出口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内的市场和资源全面对外资开放,从经济项下的资本货物的开放过渡到资本项目可兑换等等,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全面接受国际规则,拥抱全球化。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有力地促进了改革。
三是选择了正确的改革顺序。从农村突破,进而拓展到轻工业,再扩展到各个行业,市场逐步繁荣、丰富,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四是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形成了地方政府竞争的格局,在改革开放的早中期形成了利大于弊的强有力发展驱动格局。
五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我们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重视市场管理向市场经济职能的转化。特别是1994年的配套改革。基本上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架构。
六是政策取向及时纠偏。在曾经出现严重通胀后实行治理整顿,采取了行政手段加强管控。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改革开放成功在采用了务实、渐进的改革措施
中国实现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在于采用了务实、渐进的改革措施。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时,效仿新自由主义,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全部取消政府干预,试图建立现代的市场制度,使得一些资本密集型的先进产业走向崩溃,造成大量失业,社会发展停滞不前。而中国对一些与就业、国防安全相关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予以保护;对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开放,在竞争中占领市场、积累资本,从而实现后发优势。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中国还需解决三个方面的矛盾
未来几年里,中国还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矛盾:
第一是要理顺供需关系。目前中国政策层面的讨论已经转向供给侧,但对需求侧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二是产权和所有权的问题与国家和市场的关系等等。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三是对过去和未来目标之间关系的处理。
美国的政策,是受特朗普总统“飘忽不定”的思路去决定的,这些政策让人非常担忧,而且会带来风险。中国没办法去忽视外部环境里面的风险,特别是和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的关系。
中国在过去的40年来,确实在一种很不稳定的国际环境里发展,自90年代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但是,接下来的这40年挑战也不会弱。对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都是如此。可能对美国会更有挑战,美国好像有一些迷失方向了。”罗奇说。
美国安利公司总裁德?狄维士:稳定的中美关系对两国重要,对全球有益
每年的发展高层论坛,既是了解中国最新政策的平台,也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变化的一个窗口。来参加发展高层论坛的美方商界学界人士非常多,这证明了大家对中美关系的重视、以及中美双方加深沟通的重要性。
我注意到了美国总统特朗普22日签署了总统备忘录。中美两国关系有着悠久而友好的历史,两国关系也有着非常牢固的根基。目前中美双方经贸方面出现的一些摩擦,我认为会是短期的。稳定的中美关系,都两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全球也是非常有益的,我相信两国关系会回到更加健康和稳健的轨道中。
作为企业界的代表,我对目前出现的经贸摩擦感到失望。我和许多美国企业家都相信中美两国一定会妥善处理关税问题,中美两国的贸易往来也会在未来继续得到深化。从企业的角度,我们会更加努力促进两国的交流,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中美经贸唯有相向而行,基于自由公平的基础建立一个双方都接受的贸易规则,在平等协商中探讨新路径,才能实现和谐共赢。
2003年,我曾在美国国会听证会发言,呼吁美国延续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十几年过去,两国政治、经贸、文化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目前出现的摩擦会是短期的。两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40%,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增进彼此互信、开放与合作,符合中美双方更广泛的长远利益,也将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背景下,中国已经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强大和深远。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依然胜于其他国家或地区。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国际视野,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和过去相比,也更加成熟自信。当然,他们也会遇到一些挑战,特别是在进入美国这样复杂的大市场方面。主要是由于中美两国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和社群文化上存在不同,导致双方对同样的问题,往往看法上会有不一致,这需要时间磨合。我所在的密歇根州大急流市,很多企业都与中国开展了紧密合作,当地的经济规划部门也在积极地引入中资企业来到大急流市,为大急流市和密歇根州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中国在数字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应参与相关规则制定
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效显着,尤其在数字经济领域,包括机器学习、AI应用、机器人技术等方面,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近期一些案例表明,中国亟需参与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全球技术监管。
在通常的贸易投资领域,世界各国已经通过谈判等方式形成了相应的合作条款,但在数字经济领域,目前还没有任何相关条约能够对包括政府在内的相关各方形成约束。中国在保持贸易和投资开放的同时,需要审慎仔细地考虑通过国际合作、国内监管或者国内规制,对数字技术进行更好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