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高质量发展 聚焦金融生长力
时间:2019-12-21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次来源:中国经营报
探路高质量发展 聚焦金融生长力
2019(第十一届)卓越竞争力金融峰会在京召开
佚名
2019年,全球经济风云变幻,黑天鹅频频出现,灰犀牛隐约可见。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中国经济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也面临着经济减速的种种压力。面对即将到来的2020年,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力军,金融产业在大开放和“三去一降一补”的背景下亟待突破。12月17日,由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2019(第十一届)卓越竞争力金融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峰会以“金融生长力”为主题,监管层人士、业内专家学者、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领军人物,围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形势、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金融科技赋能金融业务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经营报》社长金碚:金融业发展应促进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2月10日~12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总结2019年并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可以发现,会后通告中有关“稳”的用词升格了,使用了“稳字当头”的表述。
实际上,“稳”这个字已经讲了很多年,比如从“稳中求进”到“稳字当头”,其中含义并不一样。几年前“稳中求进”提出的时候,刺激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发现金融行业面临着杠杆相对过高的风险,于是有了针对金融业的去杠杆、严监管和防风险。目前重点谈到稳字,其中的意义又是什么?中国货币发行量、债务额度已经很大了。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业发展有没有促进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才是值得思考和关注的。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均有很快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中美贸易谈判结果的逐步明朗,也将促使金融业更进一步的深度开放。
从金融业本身发展来看,12月5日,央行宣布推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北京率先开展,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引导持牌金融机构依法合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金融。
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机构,金融行业需要服务实体经济,随着实体经济的壮大,金融也会变得更加强大。同时,金融行业也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金融机构既要防范个体风险,也要不断创新提高竞争力。
随着金融科技的进步和运用,中国金融业的科技力量在不断壮大。未来,金融产业如何与国际金融巨头、科技巨头同台竞争,怎样不断塑造自己的生长力,这都是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大课题。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金融行业整体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孙念瑞:资本市场四项改革见成效 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逐步形成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工程,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围绕资本市场改革的总体部署,上市公司监管推进四项改革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增量入口改革。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平稳开局,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持续监管制度、机制,为今后注册制下的上市公司日常监管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是存量出口改革。2019年至今,通过多种渠道实现退市18家,其中,主动退市1家,以面值退市为主强制退市9家,以重组出清资产方式退市8家,退市家数创近年之最。退市本身不是目标,是盘活资源、倒逼改革的有效手段。
今年科创板退市制度改革,首次建立了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的综合类退市指标。这意味着过去濒临退市的公司靠卖房、卖资产、财政补贴等非经常性损益,简单拼凑甚至虚构利润保壳成为历史。这对下一步创业板等板块注册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一方面,可以解决当前空壳公司和僵尸企业长年保壳,二级市场炒壳、炒垃圾股的现象;另一方面,为那些符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长期投入研发,虽然短期难以盈利,但具有实质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优质优价、劣质劣价、有进有出、优胜劣汰”,同时具有包容性、适应性的市场化淘汰机制。
三是基础制度改革。推进上市公司停复牌改革以来,两市停牌公司家数稳定在20家之内,最低时仅为8家,停牌率不超过0.5%,位居世界前列。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修订发布重组办法,优化重组上市认定标准,允许创业板重组上市,恢复重组上市配套融资功能,更好发挥市场吐故纳新、提高质量功能。数据显示,1~11月全市场并购重组2542单交易金额1.65万亿元,需行政许可交易数量占比不到5%,市场化并购与产业整合成为主流。经过十几年的反复酝酿,境内分拆上市政策于近日落地,为拥有优质资产的上市公司提供了市场化工具和战略发展机会。
四是监管方式改革。为落实易会满主席“管少管精才能管好”、精准监管、科学监管的指示,证监会将分类监管作为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基本方法。下一步将开展“公司治理专项活动”,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董监高等“关键少数”为重点,推动自查自纠,解决大股东高比例质押、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公司治理的痛点问题。
在上市公司监管四项改革的基础上,证监会近期印发并实施《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上市公司质量有较大提升。
资本市场是一个生态体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创建良好生态。目前,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四个生态正在逐步形成。与司法等相关部门形成了政策协同,督促中介机构归位尽责,与媒体的沟通得到高度重视,引导市场各方诚信守诺、彰显投资信心。
证监会公司债券监管部副主任刘榕:交易所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 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通过改革,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活力增强,融资功能稳步发挥,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提升,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有力地促进提升直接融资比重,降低融资成本。数据表明,2015~2019年11月,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20.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公司债券净融资额6.8万亿元,占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券净融资额的比重为64%。同时,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加权平均利率较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低70~130个BP,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二,大力支持民企债券融资,为民企纾困。交易所债券市场强调审核标准和流程的公开透明,公平对待各类发债主体,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民营企业债券存量约1.8万亿元,其中交易所债券市场1.2万亿元,约占66%。还推出了用于民企纾困的专项债券、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有针对性地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其三,助力地方政府债券融资,优化市场结构。近年来,经过各方积极努力,交易所债券市场已成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重要平台。
数据显示,2018~2019年11月,地方政府债券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5.4万亿元,占同期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总量的63%,交易所债券市场拓宽了地方政府债的投资者范围,对地方政府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四,稳步发展企业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当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已呈现扩张增量转向盘活存量的趋势,投资也由只关注主体信用逐渐转向重视资产信用。资产证券化能够发挥盘活存量、降低杠杆的重要作用,匹配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019年1~11月,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近8300亿元,约占全市场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的46%。截至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已累计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3.5万亿元,其中,兑付1.8万亿元,存续规模达到1.7万亿元。
此外,近年来,证监会联合有关部门,推动了PPP项目、住房租赁、知识产权等创新领域资产证券化,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
刘榕表示,后续,证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基础设施领域REITs发行试点,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创新投融资机制,促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其五,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推进。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统筹协调下,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交易所债券市场开放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支持境外主体到我国债券市场发行债券,不断健全熊猫债券发行制度。
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累计发行1200余亿元。支持境外机构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等渠道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传统金融机构仍是主力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总要素生产率呈总体下降趋势,这表明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效率不断下降。在这个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生产投入品(劳动力、资本、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效率要提高,生产参与者的收益和回报也要改善。
目前看,国企与民企之间杠杆率出现明显分化,国企在上升,而民企在下降。很多民营企业感觉金融体系没有给它们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原因之一是银行传统的风控看重历史财务数据、固定资产抵押以及政府担保措施等。而民营企业是“三无”企业,在增信措施方面处于劣势。过去传统金融机构做风控的办法,已无法适用于新型的轻资产的民营企业。
数据显示,国内知识产权的主要贡献者是民营企业,占比为70%,而国有企业约为5%,外资企业约为25%。想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以及高质量发展,政策、金融着力点应该向民企倾斜。这就需要金融机构进行创新,如风控创新、利率市场化创新等。
针对轻资产企业,应该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相关报告研究显示,如果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比,直接融资包括资本市场在支持创新方面有先天优势,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对解决民企融资困难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客观地说,目前资本市场在总的融资体系当中的比重还非常小,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有政策因素,还有法律、文化、历史、传统、政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长远看,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金融的主力军仍然是传统金融机构,未来金融服务主要还是靠间接渠道,特别是银行。
而为了更好地支持民企发展,传统金融机构必须改革、转型,适应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要求。具体的做法很多,包括深耕模式、信贷工厂模式、数字金融模式、科技支行和硅谷银行模式、供应链金融模式、投贷联动模式等。
另一个问题是市场化风险定价。市场化风险定价是金融交易的前提,如果把银行的利率强制压得很低,很可能因为风险导致银行没办法做这个业务,货币银行学第一原则是要求风险和价值必须是相匹配的。要解决民企融资贵的问题,需要对风险较高的民企提高而不是降低利率,不是让银行给所有企业提供平等的贷款,平等的贷款只是结果,要通过改革达到竞争中性的目的。
下一篇:透视2020年金融监管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