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阅官 NEWS

王牌智库官场研究||官场要杜绝四风问题及形式主义调研!

时间:2017-12-15来源:王牌智库 作者:acebm 点击:
  一、中纪委强力纠正四风问题
 
  【阅读原文】近日,中央纪委有关负责同志就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作风建设答新华社记者问。
 
问:目前“四风”问题还有哪些新表现新动向?
王牌智库官场研究||官场要杜绝四风问题及形式主义调研!
  答:奢靡享乐歪风在高压之下出现一些新动向新表现,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改头换面、潜入地下的隐形变异。
 
  同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有10种表现:
 
  一是在贯彻落实方面,有的领导干部对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表态多调门高,但行动少落实差,虚多实少,仅仅满足于“轮流圈阅”“层层转发”“安排部署”,个别领导干部说一套做一套,我行我素。
 
  二是在调查研究方面,有的单位搞形式、走过场,像打造旅游线路一样打造“经典调研线路”,无论什么调研主题,去的是同一条路线、访的是同一批对象、听的是同一套说辞,搞“大伙演、领导看”的走秀式调研。
 
  三是在服务群众方面,有的单位表面上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门好进、脸好看”,但还是“事难办”,将过去的“管卡压”变成了现在的“推绕拖”;有的政务服务热线电话长期无人接听;有的政府网站更新的内容主要是领导活动,政务公开、便民服务等栏目几乎成为僵尸栏目。
 
  四是在项目建设方面,一些地方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而不考虑客观实际,“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奖状一屋子,工作还是老样子”。
 
  五是在召开会议方面,一些地方无论什么会议都要层层重复开,一个接一个,检查评比走马灯,导致干部疲于应付,没有时间抓落实。
 
  六是在改进文风方面,有的地方写文件、制文件机械照搬照抄,出台制度规定“依葫芦画瓢”,内容不是来自调查研究,而是源自抄袭拼凑。
 
  七是在责任担当方面,有的领导干部“只求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凡事都要上级拍板,避免自己担责,甚至层层往上报、层层不表态。
 
  八是在工作实效方面,有的地方对工作不重实效重包装,把精力都放在“材料美化”上,一项工作刚开始就急于总结成绩、宣传典型,搞“材料出政绩”。
 
  九是在履行职责方面,有的部门热衷于与下属单位签订“责任状”,将责任下移,试图让下级的“责任状”成为自己的“免责单”。
 
  十是在对待问题方面,有的党员干部对身边不良风气和违规问题态度漠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知情不报、听之任之,甚至在组织向其了解情况时仍不说真话。
 
问:如何通过抓“关键少数”,让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
 
  答: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抓作风建设,关键在党员领导干部。
 
  一方面,从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党员干部抓起。中央和国家机关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中枢,地位重要,影响面广,中央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更加明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第一刀”,先从中央和国家机关切起,从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文件印发、会议召开、政务公开、审批监管、调查研究等工作的实效入手,扎扎实实地抓、认认真真地改,以优良作风层层带动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转作风改作风。
 
  另一方面,从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抓起。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是头雁,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其作风是一个地方或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乃至全体党员干部作风的风向标。必须紧紧盯住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督促其树立优良作风,以上率下,以“关键少数”的自我革命带动“大多数”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
 
  二、“摆谱调研”让官员刷了存在感,却把基层搞得鸡飞狗跳,该改!
 
  首发:12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作者:李思辉
 
王牌智库官场研究||官场要杜绝四风问题及形式主义调研!
 
  调查研究本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做好工作须以扎实调研开局。为何有些地方基层干部群众,却对“调研”怨声载道?
 
  中部某县一科级干部告诉记者,当地一个乡镇是全省出名的“被调研明星乡”。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有500多批次领导干部前来调研。“这意味着乡里一年365天,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拨领导前来调研。”
 
  区委主要领导掰着手指头算,最多的一天区里接待了五拨、6位厅级领导来调研,有两拨调研题目几乎一模一样。领导调研“防撞车”并非个例,这个省一地级市仅有30多个乡镇,40多个市领导都要下基层调研,结果不得不“错峰调研”。
 
  深入调研需下苦功,累是难免的。但这种“累”,累的应该是调研者,而非被调研对象。
 
  调研决不能陷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怪圈。蜻蜓点水,走走过场没意义;以“钦差”自居,给基层徒增负担。至于没了解清楚情况就拍脑袋“作指示”“提要求”,则极易让地方无所适从;倘以不清不楚的调研作为决策的参考,造成重大损失,更是不应该。
 
  调查研究不是走形式,不是做文章,说到底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去调研,这是任何时代的调研都必须坚持的原则。
 
  三、“进村是否被狗咬”,是检验干部的重要标准!
 
  首发:12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作者:宋常青
 
  几年前,记者曾参加一次全国范围的干部作风调研,黑龙江省委组织部一位负责同志说起他鉴别乡镇干部工作作风时,除了听干部怎么说,还有一个直观的指标,就是看这名干部入户时“农民的狗咬不咬”。有的干部汇报工作头头是道,入户时狗吠不止,对这样的干部要打个问号。“知屋漏者在宇下”。干部要了解真实的基层情况,就必须经常进村入户。
 
  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工作有其特殊性:
 
  一是杂,虽然工作人员有限,但承担了所有职能部门的工作;
 
  二是直面群众直面民生,和群众打交道多,要解决的民众诉求多,矛盾高度集中;
 
  三是工作时间界限模糊,几乎没有八小时内外之别、工作日和周末之别,群众什么时候找上门,什么时候就是工作时间。
 
  无论有多少主客观理由,既然选择了乡镇干部这个岗位,就等于选择了责任与担当,不能把交通、通信的便利,当成脱离群众的借口。沉不下心态、蹲不下屁股、守不住岗位,就不可能让群众有心理上的亲近感,自然也得不到群众的衷心拥护。
 
  四、“中央很好,村干部很坏”,为什么农民会有这种怨念?
 
  来源:公众号“江西组工微讯”
 
  在调研中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村民在谈及中央政府时,都从心底觉得“党中央好,习近平好”,对中央的各种惠农政策非常认可,对党、对中央政府极其拥护。但是在提及身边的基层干部时,却总是不满意:比如,提到“低保”,部分拿了低保的村民会说“他们村干部拿低保拿腻歪了,拿剩下的,就给我们了!”没得到低保的村民会说“低保都给了村干部的亲戚,我们想都不要想。”
 
  “中央”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都只是一个模糊遥远的存在,“村干部”才是真正为他们服务的对象,可为什么农民会形成这种“中央很好,村干部坏”的印象呢?这种“远亲近疏”的现象有何内在发生机制?
 
  1.看得见的“缺点”与看不见的“付出”
 
  2.“好政策”不等于“好执行政策”
 
  3.不要忽视历史记忆的力量
 
  4.“选择性观察”的放大效应
 
  在讨论农民形成“中央很好,村干部坏”这一问题时,有一个大的背景,或曰结构性因素不能不谈,就是在取消农业税后,村干部与村民的互动交往,事实上越来越少,干群关系渐渐疏远。互动减少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彼此不了解不熟知,这样的情况下,村民对一个人的评价就很容易受舆论左右,而非形成自己的独立客观判断。
 
  五、基层干部诉苦:形式主义调研累死人
 
  文章选自《半月谈内部版》第12期,
 
  原标题《调研套路化,基层新负担》
 
  问题是,要是真调研,那群众也无话可说,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少调研都是流于表面,走过场。基层干部群众描述其为“掉到井里的葫芦,在水上浮着”,还总结出了“三多三少”:到基层调研做指示的多,虚心求教的少;开展一般性调研多,带着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少、蹲点调研更少;到工作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
 
  套路一,求教变指导,仿若“钦差大臣”式调研。怎么个“钦差大臣”法?就是不摸清情况,就开始做指示。
 
  套路二,人到心不到,“蜻蜓点水”式调研。中部某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所辖一贫困村支书就曾介绍:“我们经常接到通知,领导上午要看三个点,你们注意控制时间……”
 
  套路三,不愿雪中送炭、只想锦上添花。是的,你没听错,调研也有“嫌贫爱富”这一说。
 
  一方面,这说明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仍存在偏差,存在敷衍与“懒政思维”,并没有把“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地方相应的监督、管理与纠偏工作尚需加强,对于调研实效的认定与评判存在欠缺与疏漏。
 
  官场笔记
 
  1、做人要像人,做官不可像官。
 
  2、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按特色定位。
 
  3、警惕官不大特能办事的人,赚钱不多特能花钱的人,不太熟悉特能套近乎的人。
 
  4、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也就谁也不得罪了。
 
  5、有油水的地方常常最滑,爬起来站稳都难。
 
  6、沉默是种态度,拖延也是种方法。
 
  7、不怕群众骂你,就怕群众不找你。
 
  8、可以得罪忙人,但不能得罪闲人。
 
  9、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10、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却可以把人带进坟墓。


上一篇:王牌阅官||关成华(原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书记):辞职访学志在创新

下一篇:王牌智库官场研究||警惕官场“两面人”、重视“基层疲惫”、杜绝有“脚本”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