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专题研究 NEWS

乡村振兴亟需补齐“三大短板”丨2023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时间:2023-02-20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是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其中,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同时,一号文件强调“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重点支持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以及“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指明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以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为路径,以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方略,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国家层面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蓝图已经明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和方法也已清晰。接下来,就要看省市县镇村五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了。
 
以第三方智库视角实践观察,省情、市情、县情、镇情、村情不同,尤其是县域经济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底盘经济”,区位、资源和发展思路不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形态和问题。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实施,区域经济竞争压力主要是发展资源和产业化的市场要素流向及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这方面,中心城市及副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域经济要明显好于远离城市圈的老少边贫地区的县域经济。事实上,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县域“底盘经济”稳基础,求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平衡、充分、协调发展,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从县域经济为主体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来看,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层需要清晰地看清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充分认识过去高速发展模式对生态资源产生的负面清单,坚持以修复短板问题为导向,要对本土资源进行盘面清点,重点是研究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的三大短板:资源、产业、营销。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学会补齐“三大短板”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补齐资源短板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层面观察,无论是靠近城市的县域还是远离城市的县域,面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风口,大都存在本土资源短板,而且,短板的缺口也在不断扩大。为什么呢?因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资源总量不够用,往往捉襟见肘。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领域,必须以乡村经济建设为基础,只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和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才能呈现一个新形态新格局。
 
因此,本土资源短板补给问题,无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长期难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在解决中发展。那么,当前乡村振兴究竟缺口哪些资源呢?首先是缺钱、缺人、缺项目,其次是缺产业、缺市场、缺营销。许多县域经济基础差,底子薄,传统农业和零星散落的传统产业,不成规模,高能耗,低效率。因此,地方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新发展观念和新思路,学会借势、借力、借脑、借资源、借发展模式、借成功经验。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战略模式中,寻找特色乡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源优势和缺口,扬优势,补短板,孵化项目,对接市场,专业招商,以新发展模式和新发展格局来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流动和优化配置,吸引资金和乡村能人,改变人口净流出为人才净流入,形成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补齐产业短板
 
一号文件强调指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这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关键是,怎么落地实施?从县域经济大盘来看,产业短板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缺失经济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战略以及政府配置优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一个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战略框架,以此通揽大局,全域推进。在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县城、乡镇和乡村层级,产业发展始终是个短板。无论是早期乡镇企业起家的县域还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县域产业,各类产业短板不断叠加。尽管县城层级有产业集聚区开发区之类,但产业园的产业集约化程度不够,主导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亩效”规模,产业链长短不完整,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发挥好。乡镇和村办企业特色不明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产业经济多集中在传统的农副产品初加工阶段,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加工环节薄弱或缺失,消费需求端市场接口狭窄。
 
由此可见,解决乡村振兴产业短板补给问题,必须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和施政纲要之中。说到底,乡村振兴也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乡村振兴中的产业短板很明显,包括面上缺主导优势产业及产业链的完整性,缺规模化和集约化产业集群,缺新兴产业以及数字化产业对乡村产业的改造升级赋能;局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产业,缺资源经济优势转化为资源产业优势。
 
因此,要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产业短板问题,需要借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发展模式,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构建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谋划好包括县城、乡镇、乡村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新空间和产业新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园。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在资源和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引进和承接中心城市的延伸产业、配套服务产业,包括数字化农业产业等新兴产业,也可以引进国家级和省市级高新区、经开区、农高区对县域经济开发区及各类产业园的联办、托管、合作、服务等。总之,就是要完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维系产业链的完整性。
 
补齐营销短板
 
今年一号文件特别强调了乡村振兴的“营销”,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传统产业依靠传统营销,市场化的路子会越走越窄。新时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紧铺开建设,而国内统一大市场格局也在逐步形成。在此条件下,不仅县域产业形象需要营销,产业品牌需要营销,而且,产品特色和产品价值更需要营销。在县域产业尤其是乡村产业和统一大市场之间,有一个巨大的营销空间和产品营销格局,亟待政府牵头引导、产业形象说话、品牌价值塑造、市场全链对接、消费场景设置等;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单一的生产思维和产业前端思维。对农产品如何从田间到城市餐桌、从加工到市场、从流通到消费,不仅缺失营销服务链,更是缺失营销主体的构建,尤其是营销能人缺失、营销渠道和营销新业态的创新,无法让产品和产业价值转换成市场价值、消费价值。经常见诸媒体的某地大蒜、胡萝卜、西瓜、苹果、梨等蔬菜水果滞销的现象,都是缺乏政府引导和市场对接不畅、种植与市场脱节的结果。
 
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告诉我们:新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条件下的市场营销,一定是地方政府顶层设计战略和系统解决方案中的重要一环,不可短缺。政府在重视产业布局发展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大市场思维、大市场格局对接方式,其次,还要考虑培育和发展营销主体及营销平台,充分发挥现代营销和互联网媒体传播的优势,用产业视角思考市场营销,用消费思维链接产业思维,全方位打通政府、产业、企业与市场的营销屏障,实现政府逻辑与市场逻辑的高效对接,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改造提升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布局建设一批城郊大仓基地,确保农产品物流畅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推进县域现代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
 
小结
 
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还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必由之路。而乡村振兴实现产业现代化,地方党委政府施政决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即乡村振兴亟需补齐“三大短板”,以解决“短板”问题为导向,谋划好顶层设计战略和系统解决方案,谋划好乡村振兴的产业新格局,重点抓好产业发展与大市场链接的“营销空间”的基础格局、营销主体、市场平台、消费场景等领域建设。将现代化营销视为“三大短板”的重中之重。如此,乡村振兴战略就会沿着高质量发展模式和现代化产业发展之路顺利前行,所向披靡。
 
(作者系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 上官同君)


上一篇:强力释放“县乡村”三级联动信号丨2023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下一篇:中组部“笔杆子”徐文秀:该有怎样的“项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