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专题研究 NEWS

把脉人才返乡回流,锁定人群分类施策

时间:2023-10-11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近期,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发文《“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部署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旨在引导乡村农民和“城漂”老乡共建家乡,促进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畅流乡村,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方案”提出了4种方式和6项保障,通过倡导大学生到乡建设、动员能人回乡建设、吸引农民工返乡建设、引导企业家入乡建设等四种方式引进外部人才。并建立强化组织领导、坚持规划引领、实行清单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创新活动形式、加强宣传激励六项保障措施。
 
各类人才的返乡回流,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的乡村振兴事业,需要多层次的人才支撑。其中,高校大学生、城市技术能人等专业人才的返乡就业,为乡村注入新活力、新思维和新知识;企业家返乡创业为乡村提供新技术和产业机会。大中城市的离退休干部、教师和医生“告老还乡”,促进乡村消费、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这些人才的返乡回流,为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带来新生力量和全新的发展机遇,多层次人才融合赋能,能为“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增添多维动力。
 
在2022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农村发展乏力,关键在于缺人才,缺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
 
具体到县域乡村来说,当下返乡回流的人才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返乡就业人群。面对近年来经济下行的发展趋势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基数逐年增加,部分乡村生源放弃在城市就业,而选择了返乡“考公考编”、返乡就业。县域的政策红利和产业优势吸引了新生代乡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同时也吸引了城市的技术型人才回乡建设。高素质人才的返乡回流,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
 
第二类是返乡创业人群。包括大中型城市里的企业家、企业高管或者技术型高端人才,由于相关市场和产业转移,或是回乡陪伴父母等种种原因,选择了返回乡村创业。他们多数已经从业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从业经验、产业技术、行业资金、市场人脉等相关资源,成为家乡创业的新生力量。
 
第三类是“告老还乡”人群。基于养老、养生或者旅居的考量,部分政府官员、高校教师、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选择了返回原籍告老还乡,回归田园,享受生活,他们会给家乡带来诸多资源,尤其是带来人脉、资金、消费、社会保障、发展思路等系列通用资源。
 
县域政府的人才施政误区
 
目前,很多县域政府在出台吸引返乡人才的实施方案时,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了政策的落地执行和实施效果,不仅无法激发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也难以发挥返乡人才的作用。
 
误区一:人群锁定偏差。地方政府出台“招才引智”政策,往往注重政策的“广谱性”而忽视人才的差异化,未能做到因地招才,因才施策。想要吸引人才返乡,地方政府的施政策略一定要针对人群特性和需求分类施策,靶向发力。人群如果锁定不了,盲目出台任何政策都是空的。例如某些地方政府成立了青年人才创业基金,以产业创投基金的形式鼓励高校毕业生回乡投资创业,就存在着人群锁定偏差问题。大学生的核心需求是就业,而非创业。在县域鼓励大学生创业就导致受众人群过于小众,而难以落地执行。
 
误区二:政策“虚有其表”。部分县域推出的人才招引政策“高高在上,不接地气,难以落实,缺乏政策优势,没有深入了解返乡人才的实际需求。例如,某县级政府采用公务员招考的形式引导人才返乡,但是没有相应的扶持措施和政策优势,便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使得政策招才效果大打折扣。
 
误区三:缺乏培育机制。地方政府将人才引进来后,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培产业培育,缺乏对三类人群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服务策略和长效机制,而采用了“一刀切”“一碗水端平”的中庸策略,难以让人才在家乡建设中扎根成长。
 
吸引人才返乡,应当分类施策、靶向发力
 
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考虑的是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针对人才发展战略,县域主政班子的施政纲要应当精准把脉、分类施策、制定系统解决方案,在政策针对性扶持、产业链上下游规划、满足返乡需求等三方面对不同类型的返乡人群因人施策。
 
一是为返乡就业人才预留管道,做好产业规划和政策培育
 
围绕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返乡人群,或是大中型城市的技术型人才返乡人群,县域政府要在产业布局方面对人才战略进行统筹谋划,加强人才建设顶层设计,从县域政府部门以及产业规划的全局出发,对人才招引战略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集中产业资源,破解人才短板。
 
针对大学生等青年人才返乡就业,县级政府应当提供量身定做的政策支持、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当地产业的就业渠道。积极出台针对当地产业在科技研发、人才激励、人才补贴等方面的政策,促进企业资金向引才用才育才倾斜。
 
县域产业是汇聚乡村人才的摇篮,也是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就业的重要力量。县域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对地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集约发展,以产业发展优势吸引人才回流。同时,针对产业发展加强人才培育,吸引大中型城市的高素质青年人才返乡就业,围绕产业集聚人才资源,依托人才赋能产业。探索和实践人才创新模式,让优秀人才成为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二是强化返乡创业孵化辅导,提供“一站式服务”
 
大中型城市里的企业家或者专业型人才回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是县域返乡创业的主力。他们多数具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先进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营理念。针对这类人群,地方政府应当加强组织引领,建立县域创业服务平台,吸纳优秀企业家、行业专家、创业导师等组建返乡创业专家团队,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技能培训、投融资、法律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撬动知识、技术、能力、资金、政策等要素的加快集聚。
 
整合创业辅导、招商引资等政策,在创业辅导、税收减免等方面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针对性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所急需的资金支持,通过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基金、创新土地流转模式、盘活乡村各类资源。并帮助解决在项目用地、子女上学、老人养老等社会保障以及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保障返乡创业人员安心经营、快速发展。推动返乡创业人才与县域本土产业的相互融合,打通市场营销端口,引领县域传统产业转型、支柱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崛起。
 
三是满足“告老还乡”人群的多重需求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告老还乡”蕴含着“落叶归根”的故土情结,而现代版的“告老还乡”,不仅是文化传承,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每年有上百万的城市离退休人员回归故乡。他们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专业知识以及产业资源,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也是县域消费的主要力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但是对于常年在城市工作生活的退休人员来说,想要融入乡村生活也并不容易,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出台针对性的支持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保障氛围,积极营造好适合退休人员的生活环境,把城市养老、养生、休闲、康养等需求搬到乡下,使退休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消费环境和养老需求更有保障,充分满足“告老还乡”人群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多重需求。

小结
“我的家乡我建设”的深入开展,一头连着乡村人才建设,一头连着乡村振兴发展。回归家乡,建设家乡,不仅解决了当前人才集聚和“棚架”于大中城市的痛点难题,也解决了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当务之急是做好人才储备和疏通人才资源基层回流工作,重点是做好人才返乡就业、返乡创业、告老还乡的铺路架桥,保障这三股力量的返乡回流,促进资源、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转移,发挥县域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人才资源优势。
 
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地方政府应当充分重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人才返乡回流,打开格局,开通渠道,因地招才,因产用才,因才施策。加快政策引导,产业引流,发展聚才,富致富留才。让更多返乡人才在县域产业和乡村振兴的舞台演绎精彩人生。
 
声明:本公众号文章仅用于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上一篇:智库进疆 发现“和田”之美——王牌智库新疆和田考察纪实

下一篇: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柯坪模式”的智库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