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专题研究 NEWS

破解农村养老难丨农村老人明天的“晚餐”在哪里?

时间:2024-03-21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编者按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养老问题上升为社会关注的民生课题。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广大农村的养老问题也成为社会焦点。农村养老一直是我国老龄工作的难点、焦点问题,推进农村养老产业和事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环节,是补齐民生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美好目标的必然选择。

目前,农村养老问题迈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养老模式多数仍以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形式的自我养老为主,养老服务功能难以为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一系列诸如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养老服务质量低、弱势老人群体关怀不够、农村社会组织不够发达等问题仍是困囿农村养老问题解决的堵点。如何借势乡村振兴契机,以农村养老现状和实情,靶向发力,解决这个老大难,是摆在各地政府及基层工作者面前的时代必答题。

农村养老现状观察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年人的比重从13.26%上升到18.7%,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青年人的养老压力剧增。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提升的当下,大多数农村人“迁移”至城市,越来越多的“空心村”涌现,传统的农村居家养老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与城镇老人相比,农村老年人存在养老金水平低、消费能力不足、居住分散、可享受的公共资源配套少、专业养老机构供给不足、精神孤独、生活单一等短板。总的来看,有三大表征:

一、农村养老产业发展不及预期

近年来,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坚实地支持养老产业发展,财政部门还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等养老服务项目,出台一系列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银发经济发展。

但是现实中的农村养老机构在数量上无法覆盖农村养老的需求,环境、服务方面也令人堪忧,缺乏像大城市那样的娱乐设施与休闲活动,也无法提供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非基本养老服务,养老机构的主要功能局限于基础的饮食、居住和简单护理功能,医养结合的服务几乎完全“缺失”。这就需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均等化,立足农村现状,有针对性地补齐养老服务产业。

二、家庭照护式养老面临巨大挑战

现在城市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越来越广,退休生活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是依靠种地和散工维持家庭收支的广大农民,没有社会养老保险,更缺乏多余的资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以配偶、子女、亲属为主的家庭照护式的养老方式在经济实力、各种压力面前面临巨大挑战。

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子女赡养老人是传统美德,但是当今社会年轻人面临的压力很大,房贷、子女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年轻人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很好地照顾年迈的父母。所以,依靠子女养老难以成为农村老人养老的坚实途径。

三、“养儿防老”的观念固化

很多农村人还是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认为孩子是老年人的支撑,晚年必须是子女照顾,因此他们更接受居家养老的方式。对于其他的新型养老方式,如养老院、照护中心,他们认为只有被孩子抛弃的,或者是无儿无女的才会选择,子女也会被贴上“不孝顺”的标签,这些严重制约了农村养老产业的发展。

四、看病难成了老大难

农村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温饱问题或不用担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会担忧生病问题。根据新农合缴费标准,近两年调整至380元/人/年,结合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新农合的缴费金额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约1.8%,对于收入更低、生活更困难的农村人来说,这个比例会更高,以致很多老人放弃了缴纳新农合。

图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除了养老成本上升之外,看病难也是一个“硬骨头”。全国五分之四的三甲医院坐落在城市,意味着处理危重疾病的经验和实力较强的医疗团队也主要集中在城市,乡镇医疗机构专业人才、先进医疗设备缺乏,城乡之间的医疗水平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老人的看病效率。

可见,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一边是子女养老的压力山大,另一边是发展不完善的农村养老产业,农村人的“老有所养”话题更加沉重,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且不断完善的民生事业。

农村养老保障思考

破题农村养老是个大工程,需要由政府兜底农村养老服务,打一场农村养老持续攻坚战;更需要多个部门、多个组织共同发力,多管齐下合力解决这项民生工程,让农村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再加码,规范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以前我国对农村养老问题一直缺乏足够的关注,有些政策出台得较晚,实施力度也不大。比如,现在兴起的农村老年食堂,村里能够享受到的上级资金支持很有限,除非村里的集体资产比较丰厚,否则很难维持农村老年食堂的生存与运营。

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构建奠定法律基础,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规范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明确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避免不法分子以国家政策养老为幌子,损害国家和农村老人的切身利益。

与此同时,做好农村养老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医疗救助、护理人才培养、护理补贴等。

二是发展乡村产业,降低子女的负担。

农村养老问题之所以会一直存在,究其原因是农村老年人没有收入来源。因此,发展乡村产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家虽然鼓励发展乡村产业,但是由于土地、优惠、不受重视等限制,制约了很多乡村企业的发展壮大。大企业往往更受地方政府的重视,但恰恰是关注不高的乡村企业,才能解决一部分农村养老问题,既解决了养老的资金问题,也发掘了老年人的价值。

因此,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要更多关注乡村产业,并资金上倾斜,不能是口头上的支持。对引进的乡村企业,在审批手续、土地保障、资金配套、税费减免、信贷优惠等各个方面落实落细,书记和县长要亲自抓,才能保证相关部门兑现招商引资的承诺。

三是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

“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养老方式发挥作用。改变观念除了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之外,还需要养老方式多样化,养老服务优化升级,让农村老人看的见舒适、感受到舒心,提升公众对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提供养老服务的接受度和认知度。

要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社会力量从事农村养老服务,探索更多的养老模式。一方面,为社会组织、社会力量从事养老服务提供法律依据,加强监管,从制度层面规范,开拓多元协作关系,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完善养老机构、推出多元化养老服务,如村服务中心养老站、长者关怀驿站、日间互助照料中心等提供健康咨询、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开展助餐、助浴、助洁、助聊、助急、助行、助医、助乐等人性化服务,提升专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对失能、重“症”等老人“精准帮扶”。

四是推进城乡医疗一体化,减轻农村老人的看病负担。

让农村老人能够看得起病,是实现“老有所养”的重要一环。所以,打造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很有必要。农村人的经济水平有限,在服务农村老人时也要让农村老人感受到实打实的“实惠”:

一方面可以降低新农合的缴费标准或减缓其上涨速度,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对农村困难群体进行新农合补贴,让新农合真正发挥作用,减轻老人的看病负担。

同时,地方政府要积极与卫健部门沟通,提高乡镇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增加乡镇医疗机构人员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充分发挥乡镇医院特殊优势。国内、省内的著名医院可以通过巡回医疗点和巡回医疗车的方式,定期在农村开展重大疾病诊疗、健康宣教、人员培训等,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全覆盖。

五是逐步建立内生型互助养老机制。

广大农村是熟人社会,所以,因地制宜根据广大农村地区邻里关系基础,逐步建立内生型互助养老机制,不失为良策。如以基层工作者为主导,制定“老年人帮护”“关爱空巢老人”计划,定期组织探访、上门访问、电话问候老人,牵线让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有病缠身老人和健康老人间加强走动交流和互助,丰富老年人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时,要重视和持续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积极帮扶特困老人、失能老人等,借助互助力量为养老“护航”。

小结

老龄化浪潮势不可挡,青年人养老压力剧增,农村养老问题凸显,对于未富先老的农村人,如何实现“老有所养”,是县域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答卷”,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农村养老问题既是事业,也是产业。县域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村养老的关键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当地实情的农村养老模式,构建规范化、多元化、层次化的养老体系,既不能搞“一刀切”,又不能“撒胡椒面”,要以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刚需为导向“补短板”,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质量,盘活养老资源,促进农村养老服务内生力量迸发,为“农村老人明天的晚餐”谋划。

(作者:王牌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 周娟娟)

声明:本文章仅用于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上一篇:王牌舆评丨莫让加装电梯这件好事变成困扰民众的糟心事

下一篇:王牌时评丨新一轮内需消费的风口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