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资本招商再升级:“创投城市计划”2.0来了!
时间:2025-01-08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次
“创投城市计划”自2022年推出以来,聚焦解决招商引资项目融资难、融资慢的难点痛点问题,开展项目对接、路演等活动470余场,帮助1300多个产业项目进行融资对接,推进近300个项目签约落地,撬动总投资2100亿元。2024年,面对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新课题,合肥市实施升级工程,打造“创投城市计划”2.0版,持续拓展要素链接维度、提升项目匹配精度、创新“合伙人”合作模式,更大力度赋能高质量项目落地。
会上,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袁飞作“创投城市计划”主题发言,为与会嘉宾呈现了合肥升级城市能级、赋能产业发展的新视角。华登国际、蔚来资本、中国通号、中国人保财险、招商银行、海通开元、嘉驰国际、华安证券产业研究院等8家生态合伙人代表作合作案例发布。合肥市领导和嘉宾共同点亮“创投城市计划”生态地图,发布合肥“创投城市计划”生态合伙人。
截至目前,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资源需求,合肥市已链接200多支基金,总规模近4000亿元,为项目提供充足资本支持;链接225个场景机会、226个场景能力,为项目提供丰富场景机遇;链接54家新研机构、39家共性技术平台、178位行业专家库资源、30家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变“创新资源”为“产业资源”。
当前,合肥市正以城市能力为服务核心,探索创新“创投生态”合作模式,首创“双向赋能的积分制”,现已聚集150余家各类合作伙伴,初步形成生态合伙人体系。有的机构导入优质项目、资金、行业侧的B端场景,有的联合开拓“股权+债权+类金融”的整体融资解决方案,赋能优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合肥。
与合伙人多方携手构建优质项目标的精准捕捉机制,也是合肥作为“创投名城”的关键之举。合肥市投资促进局会同产业头部投资机构、智库专家和龙头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航天、新材料等6条产业链进行系统性拆解分析,梳理开发出优质产业项目标的持续跟进;与大湾区基金等资本市场专业机构、上市公司,共同谋划并购项目招商合作,推动设立投促基金、建汇基金等并购工具,赋能推进合肥市并购项目18个。
“创投城市计划”是合肥市构建高水平招商引资新模式的创新路径,也是合肥市创新资源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之举。未来,合肥市将秉承合作、开放、共赢理念,持续提升“创投城市计划”能级,不断创新“生态合伙人机制”,推动拓展生态合伙人“朋友圈”,着力打造“一站式全要素招商服务平台”,全面实施生态服务提升系列行动,努力集聚优势资源赋能重点项目落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贡献。
为了进一步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合肥也开始探索全新的打法,推动“合肥模式”与时俱进地升级。例如,2022年,合肥“创投城市计划”启动,旨在推动资本要素与优质项目互动耦合,搭建项目资本有效对接平台,推动政府母基金、产业基金和市场化基金对合肥重点产业项目的投融资支持,巩固拓展“科创+产业+资本”发展路径。
“合肥在投资策略上进行了前瞻性的调整,通过大的产业基金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布局,并更加重视国资的引领作用和市场化基金管理机构的资源整合能力。”他表示,未来,市场化力量的发挥至关重要。在“创投城市计划”等一系列行动中,合肥积极通过分享项目和引入外部项目,着力实现国资和市场化资源的有机结合。
合肥创新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产业的培育需要更大的决心和更多的耐心,缺一不可。“与10年前的项目相比,现在的项目可能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支持,来确保团队能够安心进行研发和产品开发。通过国资的引领和市场化力量的结合,合肥能够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再一次找到‘合肥特色’道路。”
近年以来,合肥“创投之城”在业界声名鹊起。过去,合肥“风投之城”之名深入人心。从“风投”到“创投”虽是一字之差,其内涵和意义却截然不同。合肥模式中的“风投”指的是以投带引、针对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而“创投”则是助力科技创新和培育科创企业的天使投资。如果说“风投”为合肥新兴产业发展移来了“大树”,“创投”则是培育了一片“森林”。
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合肥很早就开始探索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助力科技创新,并且走出了一条“科创+产业+资本”的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合肥市积极打造创投资本,树立“创投城市”品牌。
合肥“创投之城”声名远播,得益于今年上半年的一个数据。
2024年以来,创投界陷入资金短缺的寒流中,但一股来自合肥的暖流却悄然涌动。面对创投界的普遍寒冬,合肥创投不仅没有退缩,反而逆流而上,以其独特的投资策略,成为市场的一抹亮色。
其中,仅合肥市创新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2024年上半年就已出手71次,成为投资事件数量最多的投资机构,高居国资创投活跃度榜首。
这71次出手并非盲目撒网,而是精心挑选后的精准投放,布局涵盖机器人、新型电池、集成电路等多个高增长潜力领域,甚至触及可控核聚变、量子科技等未来科技前沿。每一笔投资背后,都是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对科技成果转化耐心资本的坚守。
在这71次出手中,有几个案例尤为引人关注。2024年6月,华彩(合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合肥创新投资公司、合肥高投、合肥滨湖金投等。这家成立仅一年多的企业源于合肥工业大学等院校的成果转化,其掌握的关键技术产业化,将极大促进新能源电池、储能系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业界备受关注。在资本的助力下,企业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公司已完成4000多万元天使轮股权融资,年产10万吨新型电池关键材料生产基地项目一期计划于年底试产。
2024年7月,合肥壹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接近1亿元的估值,完成天使轮融资,由合肥创新投资公司管理的合肥市新站区天使投资基金投资。壹号智能自2020年成立以来,凭借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业绩显著增长,成为机器人产业的一颗璀璨新星。
从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合肥创投的每一笔投资都在为未来产业布局落子,对关键产业、重点项目、创新型企业全面布局绝不“错过”。
在投资策略上,合肥市巧妙地融合了国资的引领作用与市场化运作的灵活性,通过增加股权比例、深化合作等方式,不仅为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更为其搭建通往市场化的桥梁,展现政府与市场的高效协作。
在投资主体上,合肥市坚持国资领投,引导社会资本跟投,打造了总规模超3000亿元的“基金丛林”,天使、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分别达40%、50%,为全国最高水平。
其中,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是安徽省规模最大、投资数量最多、审批金额最高的直投型政府天使基金,该基金的受托管理方正是合肥创新投资公司。作为合肥市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合肥创新投资公司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方向,围绕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和未来产业发力。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合肥创投崭露头角的背后,是多年的积累。
早在2014年,合肥市就设立天使投资基金,以直接股权投资为主要方式,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并探索出“科创+产业+资本”的发展路径,被誉为“合肥模式2.0”。
如果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比作种树,招引京东方、蔚来等龙头企业是“移大树”,对科技型创业公司的投资是“育树苗”,投资更早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则更像是“播种子”。“合肥模式1.0”是通过以投带引“移大树”,而“合肥模式2.0”的核心则是“育树苗”和“播种子”。
既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丛林,还有不断破土而出的种子,才能形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
在“合肥模式2.0”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合肥市从2021年开始发力打造创投资本。2021年12月,合肥市首次出台体系化的股权投资政策,包括新设总规模200亿元的政府引导母基金,对私募基金落户投资、基金人才引进、招引项目给予奖励等。
目前,合肥市创投资本已经形成两大体系:一是天使基金体系。合肥市天使基金设立于2014年,由创新投资公司负责运营管理,是国内设立较早的政策性非盈利、直投型政府基金。截至2024年6月,基金总规模从最初4000万元扩大至35亿元。
二是种子基金体系。合肥市种子基金成立于2022年5月,由合肥产投集团旗下的合肥市科创集团受托运营管理。截至2024年5月,市种子基金及其子基金总规模12亿元。
为了给创投资金和高科技项目搭建桥梁,2022年1月,合肥市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积极与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科研单位等对接,深入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寻宝”,及时给予相关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2022年6月,合肥市启动“创投城市计划”,链接各方资源,引资本之力加速科创与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末,合肥“创投城市”品牌正式打响。
在创投实践中,合肥市摸索出“市场估值、协议退出”“让渡收益、共担风险”“风险容忍、尽职免责”的“24字”经验。
“市场估值、协议退出”,即允许市场化估值,允许股权协议退出。国有基金按照市场化估值进入,协议退出保障了科技创业团队通过回购获得激励,保障对企业的控制权。
“让渡收益、共担风险”,是合肥创投的一个显著特色,对于创业的人才团队有极强的吸引力。合肥的天使基金以国资介入直接投资,目的在于培养生态,把团队吸引到合肥来创新创业,而不是财务回报。
合肥市种子基金鼓励和支持科技团队原值或以较低利率回购基金投资形成的股权,让渡利益的股权比例高达80%。合肥市天使基金通过业绩达标奖励、主动回购等多项政策措施,让利于创业团队和企业。
“风险容忍、尽职免责”,即鼓励直接投资人员敢投,还敢于往早投。按照天使投资市场规律,对基金管理的考核重在过程,并建立风险容忍机制。
科技型初创企业兼具高成长性和高风险,在早期发展阶段尤其需要资本的支持。针对“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高风险,合肥市建立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机制,允许出现最高不超过40%的亏损。尽职免责、风险容忍的机制,更好地保证了风险较大但确有前景的项目能够获得天使基金的支持。
另外,合肥市国有资本撬动了一大批社会资本进入创投领域,对“创投之城”崛起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移大树”相比,“育树苗”“播种子”的单个项目不需要数十亿元级别的大手笔,但项目数量众多,实际需要的资金总量更庞大,涉及的产业领域也更广泛。仅靠政府和几家国资平台公司,无论是财力还是投资队伍的力量,都不足以承担如此庞杂、繁重的任务。唯有发挥国有资本“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领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构建成熟的创投市场,打造覆盖不同产业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才能担负起“育树苗”“播种子”的重任。
目前,合肥市种子基金累计实现的资本放大系数达到7.8倍;合肥市天使基金累计实现的资本放大系数达6.5倍。众多项目在合肥创投的扶持下发展迅速,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