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阅官 NEWS

2018年7月智库“官”察周报(总第26期)

时间:2018-09-04来源:王牌智库 作者:acebm 点击:
一、十九届中央首轮巡视的N个“第一次”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目前,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已进入反馈阶段。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巡视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进行新探索。新时代巡视利剑越擦越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十九届中央首轮巡视的7个“第一次”,一起来看看吧。
 
  1.第一次把“两个维护”作为新时代巡视工作根本政治任务
 
  2.第一次按照“六个围绕、一个加强”开展监督检查
 
  3.第一次集中对上一届巡视整改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4.第一次将副省级城市四套班子主要负责人纳入中央巡视范围
 
  5.第一次将常规巡视时长增加到三个月
 
  6.第一次实现所有巡视反馈会议均有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或成员出席
 
  7.第一次明确提出由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加强整改落实日常监督
 
  二、地方新举措:泰州设置“骏马奖”
 
  来源:群众杂志
 
  近期,泰州设置“骏马奖”,奖励改革勇争先、推动发展走在前、狠抓落实行动快的单位和个人。据了解,2016年,泰州设置“蜗牛奖”,剑指推进重点项目不得力、履行行政职能不到位、解决群众关切不及时的责任人。
 
  这是泰州市委最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1+3”文件中提出的新政策新举措,令人为之一振。
 
  其中规定,树立“四选四不选”的用人导向;对考核排名滞后、任务完成不力的亮黄牌,由事及人、由人到事,形成干事为荣、避事为耻的鲜明导向;对深化改革勇争先、推动发展走在前、狠抓落实行动快的单位和个人颁发“骏马奖”。
 
  泰州市委公开亮出“四选四不选”用人标尺,即:
 
  大力选用敢抓敢管、敢于负责的干部,
 
  大力选用勇挑重担、勇于担当的干部,
 
  大力选用专业专注、善于作为的干部,
 
  大力选用争先领先、实绩突出的干部;
 
  坚决不选信念不牢、品行不端的干部,
 
  坚决不选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干部,
 
  坚决不选脱离群众、作风漂浮的干部,
 
  坚决不选为政不廉、不守规矩的干部。
 
  三、一位贫困县挂职副县长:我来捅捅精准识别的窗户纸
 
  来源:官场笔记
 
  潘祝华是一位挂职副县长,他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到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略阳县挂职副县长,这位从北京来的“京官”非常的接地气,到基层来没有高高在上,而是深入一线了解实情。他最近对精准扶贫来了个深度观察:
 
  3015元能当贫困户,3025元就不能当?
 
  贫穷本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却非得用数学的方法整出个绝对的划分
 
  精准识别只是一个环节,我们不能只要识别率而不计行政成本,把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花在精准识别这一个环节上。更何况,局部最优绝不可能使全局最优,因为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
 
  精准扶贫在具体操作上,我觉得应该把握“三轻三重”,即:轻识别、重摸底,轻考核、重发展,轻政绩、重实际。
 
  轻表册、重应用,就是不要过分看重填表造册的过程,而是要将摸底建档并有效应用作为着力点。
 
  轻考核,重发展,就是秉持“授权=信任+支持”的工作理念,明察暗访的考核少一点,基于信息化的自动督促和提醒多一些。
 
  轻政绩、重实际。
 
  四、上级“怕担责”,基层干部“压力山大”,工作究竟该怎么做?
 
  来源:半月谈
 
  压力层层传导是贯彻落实各项工作部署的重要方式,不仅压实了责任,也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了压力向动力的转化。然而,一些地方在推进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压力层层传导”异化为“压力层层加码”的现象,让处于政策执行末端的基层干部感觉“压力山大”。
 
  上级压下级,级级加码
 
  “一个计划一年多建成投产的项目,到我们执行时,已经压缩成要半年建成投产。”西部地区某开发区管委会的一位干部告诉记者,有的重点项目在落地时,一级一个时间期限,层层提速。
 
  现在“边建边补”已经成了一些重点项目的“标配”。
 
  还有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上级部门热衷于签订“责任状”,将责任下移,基层干部感到不堪重负。记者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一些地方“履责”成了“层层卸责,层层不负责”。于是,有的地方就用“形式主义”对付上级的“官僚主义”。
 
  “层层加压”折射出“怕担责”心态
 
  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向基层不断加码压力,实质上折射出上级政府部门“怕出事”“怕担责”的心态。
 
  有些部门在制定政策或者考核标准时没有细化执行标准,导致下级执行部门有过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为了确保工作万无一失,地方往往提高完成标准的门槛,加大考核的力度。
 
  “就拿扶贫资料来说,省里有一套模板,市里有一套,县里也有一套,而且一套比一套复杂。”某乡镇干部告诉记者,省里制定的标准有些地方较为模糊,一些可做可不做的材料,到了县一级层面就都要求配齐,因此县一级要求的材料项目比省一级多出了10余项,导致他们经常白天走访贫困户,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整理材料。
 
  压力要传导,基层也要“松绑”
 
  “压力传导、压实责任没有错,能够让干部有紧迫感,但要科学合理划分任务指标,不能一味到基层‘念紧箍咒’。”许多干部表示,单纯通过压力层层加码的方式推进工作,会导致工作的完成质量大打折扣,甚至不得不敷衍完成各项指标。
 
  “层层加码”的行政思维也带来了执纪监督过程中更为苛刻的考核指标,让基层干部在应付检查和督导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基层干部呼吁,上级部门在制定政策和考核时,应当考虑减少不必要的督查,让基层干部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工作中,激活基层工作活力,真正让压力传导落到实处。
 
  五、人民日报、新华社:让基层工作人员享有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原题《"墩墩苗"也需阳光照拂》
 
  在一次干部工作座谈会上,来自基层的几位同志坦诚道出心声:“基层工作压力大,待遇低,不受人待见”“同城里比,基层生活条件是差不少”“在基层苦点、累点倒也没什么,最怕的还是没有多少发展机会和希望”……
 
  基层就像磨刀石,让人从思想到行动都经受磨砺;基层又如同练兵场,培养人的才能、锤炼人的意志。
 
  从个体完整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扎根基层、砥砺奋进的经历,堪称一生的宝贵财富。因此,引导年轻人多到基层“墩墩苗”、激励各类人才去基层建功立业,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位大学教授回忆,上世纪80年代,农业院校毕业生愿到基层工作的大有人在。当时,大学生到乡镇农技站工作,工资上浮一级,下村还有补助,收入比待在城里高;在遇到提拔任用或晋升职称机会时,基层工作经历也有优势。
 
  今天,有的地方在制定政策时已经注重向基层倾斜,但客观上还存在吸引力不强、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正如有人感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还是要以一些好政策惠及基层,让基层洒满阳光,充满希望”。
 
  想要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到基层发展的顾虑,唯有倡导基层工作光荣的理念、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使这一群体享有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让基层洒满阳光,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向实处细处发力,全方位提升基层的吸引力、保障力、创新力。建立健全“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大家就能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
 
  此外,还应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配置,强化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不断投入“真金白银”,基层的面貌才能一天天发生改变。
 
  阳光洒满大地,桃李自会芬芳。多些关爱、多措并举、强化落实,基层一定会充满活力与希望,成为更多人心目中向往的热土。
 
  官场正能量:精致的“自我设计”要不得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应当讲,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的价值实现不可或缺。但是,党员领导干部决不该有精致利己的“自我设计”“自我包装”。现实中,有个别人盘算过细,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规划一条条“升迁路线”,随后“按图索骥”、钻营上位,向组织伸手要职务、比待遇。更有甚者,整日里挖空心思拉关系、跑门路、打招呼,背着组织“另辟蹊径”,琢磨“封疆开府”的捷径,搞些团团伙伙的山头,最终踏上了不归路。“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令人叹息,更令人警醒。
 
  干部都是有组织的人。组织人事工作非常严肃,讲求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因事择人”、选贤用能,而不能“因人设岗”。若个人能“设计”清楚自己的“升迁路线图”,还要组织做什么?老一辈“西迁人”讲过,“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里,邓小平复出前对征求意见的叶剑英说,“还是那句话,听中央的安排吧”。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一生交给党安排,正是领导干部对自身最优、最美的职业设计。
 
  说到底,陷入“自我设计”的窠臼难以自拔,就是没有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是一种打着成长进步旗号的个人主义。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同样告诫,“党员就不应该有个人地位、个人名誉、个人英雄主义……否则,就会……在党内进行投机”。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讲政治、守规矩、听招呼,在组织需要与个人诉求不一致时,坚决服从组织需要,这是检验党性坚强与否的关键。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有领导同志在党课上劝导年轻干部正确对待组织安排,没有必要把丁点的“委屈”说得天大,换一种心境自然海阔天空。当年陈云同志提出过著名的“台阶论”,说的是干部使用要逐级提拔,每一级台阶踩实、踩稳,才能走得更好、更远。年轻干部的成长,一靠组织培养,二靠自身努力。要懂得,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等组织安排比“个人设计”高明千百倍,所谓的“挫折”很多时候恰是有意为之的磨砺。所以说,年轻干部最好的成长方式是奋斗,是始终相信组织,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到艰苦的基层一线练本领、建功业。
 
  《左传》记载叔孙豹论不朽,认为立德、立功、立言,才是不朽,而“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对宦海沉浮、名缰利锁,头脑清醒的封建士大夫尚能超脱。今天,争当新时代的好干部,尤须树立为民务实、干事创业的名利观,第一条便是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靠实干开拓进取,凭业绩追求进步。少一些自以为是、自行其是的“自我设计”,多一些实干苦干的“自我磨砺”、省身慎独的“自我敲打”,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成长的标尺与刻度,我们定能扬弃“小我”,迎来更为开阔的人生。


上一篇:王牌阅官||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解码“智囊之道”

下一篇:2018年8月智库“官”察周报(总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