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动态 NEWS

规模达30万亿元后 低利率与严监管如何重塑银行理财格局

时间:2025-02-25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2024年,银行理财规模持续扩容,年底规模接近30万亿元大关。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9.9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75%;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3.08万只;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65%,较2023年有所下降。

从叫停补息存款、信托平滑机制、自建估值模型等操作,到要求无理财子公司资质的银行在规定时间内压降存量理财业务,再到政策着力推动银行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在理财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一系列严监管要求正在推动重塑理财市场格局,护航行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银行理财规模小幅增长,据多家市场机构测算,市场存续规模逾30万亿元。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测算,1月末,银行理财规模小幅增长至30万亿元。春节后,2月份大概率恢复到接近31万亿元的水平;展望全年,理财比价优势仍凸显,2025年规模有望突破33万亿元。

进入2025年,资产收益率走低、市场波动增加、监管趋严等因素让银行理财市场充满着不确定性。理财机构如何在新一轮市场周期中重塑发展格局成为重要议题。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随着固收类资产到期收益率持续下行、传统收益安全垫持续收窄,产品同质化有所增强,“稳规模”和“稳净值”压力将增加,理财机构亟须在产品结构和资产配置上增加灵活性,通过特色化产品实现“稳规模”和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实现“稳净值”。

比较优势驱动理财规模增长

2024年被视为银行理财规模增长的大年。截至2024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9.95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3.15万亿元,增幅达11.75%。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低利率环境下存款吸引力减弱,银行理财承接外溢存款资金,是2024年理财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普益标准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长期的低利率环境、各类规范政策的实施,如4月份手工补息被禁,以及商业银行接连下调存款利率等因素促使银行存款收益水平持续下降,存款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减弱,理财产品的比较优势使得其在资金流动中承接了大量存款资金。

“2024年,比价效应或为驱动年内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温彬分析认为,比价效应的强弱变化,驱动着理财规模的强弱变化,理财相较于存款的比价效应增强带动存款向理财搬家,但随后权益市场走强使得固收理财较权益比价效应反转,带动部分理财资金向权益市场转移。

2025年,银行理财规模是否还将受益于比较优势而迎来较大幅度增长?综合市场观点来看,虽然预测增长规模不一,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理财相较于存款的比价效应将持续存在。虽然理财产品名义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客户得到的实际利率,在考虑通胀因素后仍具有吸引力,这一因素将驱动理财市场持续增长。据多家机构测算,今年1月,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超过30万亿元。

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走低

从当前各类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和市场份额来看,固收类产品持续占据主导地位,与投资者“求稳”的偏好相匹配。根据《报告》,截至2024年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9.15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33%,较年初增加0.99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73万亿元,占比为2.44%,较年初减少0.77个百分点;此外,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

值得关注的是,曾在2023年备受青睐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则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7.30万亿元,规模较2023年末(8.54万亿元)下降1.24万亿元;占全部开放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为30.17%,较年初减少10.15个百分点。开源证券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高息存款受到严监管,含存款比例较大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下降较多,7日年化收益率从2024年初2.3%左右降至年末1.6%附近。

今年1月份,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波动较大的趋势仍在延续。华源证券研究所固收廖志明团队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初以来,理财公司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明显下行。2025年1月,现金管理类理财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呈现“V”形走势。截至1月31日,理财公司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为1.64%。

从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来看,稳健型投资者数量最多,保守型和进取型投资者数量占比有所增加。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低波稳健产品仍是主要布局方向,但理财产品投资性质、运作模式、业绩基准等划分将更加精细化。经济逐步企稳过程中,居民风险偏好改善相对缓慢,渠道端对理财的诉求还将以稳健、低波动为主。

明明则表示,利率下行大背景下,纯固收产品收益率的吸引力逐步降低,“固收+理财”未来仍将是各大理财子公司发行的重点产品。

监管趋严意在推动“真净值”

2024年,银行理财市场持续巩固净值化转型的成效。截至2024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9.50万亿元,占比为98.50%,较年初增加1.57个百分点。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去年金融监管部门高度关注“平滑信托”“收盘价估值”“自建估值模型”等不符合资管新规对净值化管理要求的行为,理财稳定净值的技术手段被逐一要求整改。

去年6月,《金融时报》记者获悉,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某地监管局向辖内信托公司印发文件,点名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存在的四类违规问题,并要求进行整改,包括配合理财公司违规使用平滑机制调节产品收益,配合理财公司在不同理财产品间交易风险资产,为现金管理类理财违规投资低评级债券、违规嵌套投资存款提供通道,配合理财产品不当使用估值方法。

去年底,银行理财自建估值模型引发争议。自建估值模型指的是在中债、中证估值之外,理财公司通过信托通道投资的债券采用一种新型的估值模型进行估值定价。这一熨平理财净值波动的手段虽然能在表面上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但也暗含潜在风险,已经被金融管理部门及时叫停。

“监管政策的落脚点在于强化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杜绝不同理财产品间调节收益,避免重回池化运作的老路以及由于池化运行造成的潜在风险累积。”王一峰表示,资管机构需要培育真实资管能力,向着标准化、净值化、长期化方向迈进。银行理财重回池化运作和平滑收益,虽然阶段性获利,但长期并不利于市场建设。

银行理财净值管理监管趋严的背景下,“稳净值”难度加大。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去刚兑、去资金池运作一直是理财转型的核心方向,但个人投资者仍存在理财刚兑的预期,使得在净值大幅波动情况下,赎回潮较难避免。温彬表示,在稳规模诉求下,理财机构在监管框架下探索净值平滑手段,逐渐从个别做法演变成了潜在行业惯例,致使金融风险在理财市场积聚,引发监管关注。随着本轮监管政策落地,理财有望进一步实现“真净值”转型,同时产品净值波动也预计将加大。

未来转型去往何处

“当前理财行业30万亿元资金里面,有95%的资金堆积在R1和R2的低风险产品里,反映了银行渠道和客户群体强烈的低风险偏好。”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近期公开表示,与此同时,银行理财还面临非标资产收益率下降、手工补息取消、同业存款利率受限、估值方法整改等现状,此前理财赖以生存的高收益、低波动的商业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这迫使理财必须要转型。

面对这些挑战,银行理财要如何转型?发力R3(中风险)产品被认为是一个重点方向。钟文岳谈到,考虑到银行理财的投研能力、市场的接受程度和公众的认知水平,以及高风险级别理财产品面临“临柜面签”等政策约束、销售渠道受限等诸多因素,未来理财公司需要把产品线努力向R3产品延伸,此前堆积在R1(低风险)、R2(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中的资金要向R3、R4(中高风险)、R5(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中迁移,其中三五年之内将以R3产品为重点。当然,这也需要做好完善代销渠道、提升投研能力、提升营销能力等一系列前期工作。

“理财行业必须坚持稳健配置策略,而多市场、多策略、多资产的投研能力是理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高向阳强调说。在他看来,理财公司投研能力要提升,一是要继续拓展多资产、拓宽“固收+投研”能力圈,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灵活选择占优资产,通过低相关性的分散化对冲,降低产品净值波动;二是继续研发新策略,在国内债市挖掘空间不足、权益市场赚钱效应有限的背景下,积极开发信用债多因子、国债期货品种套利等策略;三是挖掘细分领域投资机会,通过积极交易和逆向投资,在低利率时代实现精耕细作。



上一篇:吴清发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更好服务新型工业化

下一篇:支持民营经济,金融也要“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