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动态 NEWS

支持民营经济,金融也要“提档升级”

时间:2025-03-04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全国两会盛大启幕,民营经济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更是不少代表委员建议提案的重要内容、建言献策的关键方向。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持续引发各地、各部门的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并强调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让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安心谋发展的“定心丸”,为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企业是伴随改革开放伟大历程蓬勃发展起来的”,“现在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从宇树科技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到DeepSeek搅动全球大模型市场格局,可以看出,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不仅在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创新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而且在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金融是其中重要一环。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包括《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金融机构树立“一视同仁”理念,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与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多措并举带领金融机构共同推动民营企业融资持续量增、面扩、价降。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1.8万亿元,同比增速9.0%。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利率3.90%,同比下降0.58个百分点,2018年以来,累计下降3个百分点。

在此基础上,如何让具有“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特征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获得更好的金融支持,是金融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正从要素投入的规模扩张转向依靠创新引领的效率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重点任务时也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毫无疑问,面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新变化新特点,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也要“提档升级”——量要足,质也要高;要重供给,也要重需求;既要提供助力,也要防控风险。金融支持的落地方式既不能是“运动式”的,也不能“撒胡椒面”,而应该是长期可持续的、精准有效力的。

金融“提档升级”更好地支持民营经济,要既重视总量,也要注重解决好结构性矛盾。

目前,民营企业贷款难主要是难在首贷难、长期贷款难、低息贷款难。银行业是信贷的主渠道,让更多金融资源流向民营经济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机构要敢于善于使用数字技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信息透明度低等问题,例如,可通过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将信用体系从核心企业“主体信用”拓展至基于交易的“物的信用”和“数据信用”,不断增强民营企业在融资中的实际获得感。

金融“提档升级”更好地支持民营经济,要紧扣民营企业实际需求,提供可得、易用、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实际上,民营企业的规模与类型差异较大,不同发展时期的融资诉求也有所不同,面临的融资困难更是千差万别。因此,金融机构需要立足企业需求,探索多样化的支持举措,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与产品类型,提高金融支持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的适配程度,增强服务的有效性和精准度。

要看到,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对难题进行拆解,着力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也不忽视个性化难题。眼下,缺数据、缺征信、缺担保仍是民营企业的普遍现状,提升信贷服务能力是下一步银行信贷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机构要通过科技赋能、信息共享来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解决因“三缺”而造成的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存在盲点的问题。

金融“提档升级”更好地支持民营经济,要形成多元化资金供给,充分用好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三支箭”。

目前,我国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然而过度依赖信贷支持将对民营企业融资形成一定局限。不应该让千军万马挤在贷款这一条通道上,应不断提高直接融资在民营企业融资中的占比,下大力气深化债券市场建设、推动资本市场改革。

无疑,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三箭齐发”,形成多元化资金供给渠道,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金融基础。接下来,在债券方面,要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增量、稳定存量;在股权融资方面,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强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服务,同时,完善风险投资市场,积极培育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早期投资力量,增加对初创期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上一篇:规模达30万亿元后 低利率与严监管如何重塑银行理财格局

下一篇:夯实资本实力 六大行增资稳步推进